前两天我参加一个面试,候考时身边坐了两个姑娘。等待的过程紧张而又无聊,于是两个人就攀谈了起来。年纪看上去小一些的姑娘说起自己大学毕业至今还没交到男友,有些焦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意中人。年纪大些的姑娘被她触动了心事,沉痛地把她教育了一番:“一定要抓紧!你看看我,大学一毕业就想好了,25岁结婚。结果,到25岁连男朋友的影子也没见到。于是给自己‘缓刑’两年,27岁,必须嫁了!现在已经28岁了,再过两年,就真的混成三十不嫁的大龄剩女啦!一步晚,步步晚,以后生孩子都受影响。人生啊,一定要规划好,到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
作为一个30多岁才嫁的大龄剩女,“规划好人生”和“到什么时间就要做什么事”之类的规劝我听到过太多次了。27岁那年,我用一年的业余时间精心翻译了一本书,由一家非常知名的出版社出版。然而我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祝贺。我的父母听了淡然一笑。我的一个朋友知道后还忧心忡忡地劝我:现在可不是你干这些闲杂事务的时候,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出去相亲找对象呢?
似乎每个社会都有这样一条风俗乡约,规定好了每个人在什么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我们中国人自不必说,三十成家、四十立业,那是几千年来不灭的传统。就算是社会文化相对宽容的西方社会,在这方面也绝不例外。在美剧《六人行》中,女主角之一的瑞秋就在自己的30岁生日派对上作过一番规划:如果这一生计划要3个小孩,那么最晚35岁就要生第一个孩子,这样的话34岁怀孕就没有问题;怀孕前一年结婚,那就是33岁;筹备婚礼需要一年时间,所以32岁要订婚;订婚前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了解这个人,也就是说,30岁,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必须要结识那个命中的他了。算到此处,连独立女性瑞秋也不禁崩溃,倒推时间表的人生,真心hold不住啊。
类似的时间表还不止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如果在网上搜索一下“最佳创业年龄”,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结论基本都是35岁以前。最晚到35岁,必须完成基本的积累,开始创业。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顾虑越来越多,退路越来越少,创业越来越难。比起商界,这张时间表对于公务员群体甚至更为严格。“35岁前上不了乡科级,45岁前上不了县处级,55岁前上不了厅局级,那这一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前途了”。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不好好规划,没点紧迫感,“输掉的不仅是年龄,还有整个人生”。
这一叠时间表,看上去全都科学合理、逻辑严密,励志而又恳切,符合客观现实,把该考虑的、能考虑的,全都考虑到了。只有一点:人生的际遇,那可不是按照规划好的时间点如期而至的啊。
30岁之前遇不到心上人怎么办?35岁之前筹不到创业基金怎么办?45岁之前没评上县处级怎么办?这漫漫人生路就此盖棺定论了吗?那么在这些时间点之前的人生里,是不是就要一切生活让位于既定目标,心无旁骛地努力抢在倒计时结束前完成规划好的任务呢?
就像我当年回答朋友的话:是不是只要我一天不结婚,就应该整日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无限的成家大业中去呢?
可是,就算是把全部生活都投入到规划好的人生路上去,就一定能像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一样:“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吗?”
承认吧,人生是不能计划的,随机而不可预测,那恰恰是它的奇妙之处。早上不知道下午会发生什么,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什么时候步入婚姻,什么时候为人父母,什么时候喜逢伯乐,什么时候梦想成真。这一切,全都不可预测。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可预测,才会有这一生中无数次的期待憧憬、怦然心动、欢笑泪水、思索感悟。人生啊,生,不由我们规划;死,不由我们掌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过好随机的每一天。
我时常会觉得,人不该为了达到某个标准而活,更不能为此变得偏执起来,遗忘初衷。比如,说要30岁之前嫁掉,那也不过是说想要和对的那个人组建家庭,共谋幸福。30岁,没遇到对的人,将就嫁个错的也要嫁,这就偏离了本意。比如,说要闯事业、拼前途。那也不过是说想要丰富人生、享受人生。为了丰富人生、享受人生而四处奔忙,忙得没时间丰富人生、享受人生,这就有些荒谬。
因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内容,而不是目的。
人生的终极奥义是什么呢?这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哲学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主持人蔡康永提到了市面上的一些热销书,它们都起着很耸动的题目:死之前必须要做的十件事,必须要去的五十个地方,必须要读的一百本书。他说:哪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必须要读的书啊!
人生,死之前,有活过,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