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精神,按照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引导其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爆市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式量化宽松,价值“7万亿”,是真正的“超级武器”,与此相比,降息降准只不过是“杀猪刀”。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资本市场随后放量上涨,有色金融、煤炭等低迷已久的股票站上了“风口”。
也有人不无忧虑地指出,“这不就是把老百姓的房贷包装成金融产品再出售吗?引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就是这个吗?”
在中国建设投资研究院副秘书长张志前看来,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扩大了货币投放,让银行有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它固然是一种货币的宽松政策,但却不宜简单地理解为类似美国那样的量化宽松。“美国的量化宽松是美联储直接到市场上购买债券,甚至是有毒资产。信贷质押再贷款,实际上还是再贷款的一种形式,可质押的信贷资产应是优质资产。”他说。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今日发表评论认为,打造再贷款工具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重要一步。随着外汇占款放缓甚至下降,央行需要重整基础货币发行工具,而再贷款有望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此举可能被冠以‘中国式量化宽松’这样的称谓,但不失为我国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和重组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的一项合理举措。”
该公司还预期,从短期看,央行还能够而且也应该继续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货币乘数效应。
工银投行分析师王彬表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推出源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出现的根本变化。它是人民银行一系列新型工具的一种。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人民银行退出外汇市场干预,我国外汇占款增速显著下降。进入2015年,这一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导致一直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机制受到极大削弱,人民银行迫切需要新的渠道进行基础货币投放。为此,在降准对冲跨境资金持续外流的同时,近来人民银行创设了很多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投放基础货币,如MLF(中期借贷便利)、允许地方债务置换债券向人民银行抵押以及此次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这些都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
王彬指出,从2014年末开始的连续降息、降准等措施,为信贷扩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但是从数据看,信贷并没有出现显著扩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疲弱之势不仅没有改善,在今年第3季度甚至出现了恶化。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呈现出不断走高的趋势,未来经济增速出现显著回升难度较大,银行惜贷情绪正在增强,主动扩张信贷的内在动力不足。而股市动荡、企业债出现部分违约事件等使得市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期提升,风险偏好下降,这也不利于信贷的扩张。因此,王彬的判断是,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将拓宽信贷扩张空间,但受到融资需求疲弱的制约,短期内信贷不会出现大幅扩张。
本报北京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