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重庆文理学院: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互联网+”,风口之上青春畅舞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3日   06 版)

    近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超星杯”重庆赛区竞赛活动落下帷幕,重庆文理学院的“三无”洗衣连锁店项目荣膺金奖,并被选送参加全国决赛。

    跻身“金牌榜”的重庆文理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迄今仅14年时间,但是,在科学而务实的“顶天立地”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发展迅猛,实现了“弯道超车”,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迅猛提升。

    在教育部评选的“2012~2013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榜单中,重庆文理学院名列其中,成功跻身高校就业工作的前沿方阵。今年年初,重庆文理学院入选为首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近年来,该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创业素养越来越强,这是学校执行“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办学理念所结下的累累果实。

    “师生同心 其利夺金”

    “三无”洗衣连锁店项目的创意,渊源于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的谭强英、单创新、辜建波等“小伙伴”对身边世界的感悟。

    这些矢志寻求创业机会的有心人发现:在人员密集的大学校园,洗衣服——尤其是冬天的厚重衣服——是很大的烦恼:需要在洗衣房排队等候,浪费了很多时间;需要换成专用的卡币,不能直接使用人民币,很不方便。

    对此,很多大学生都停留于“吐槽”,但谭强英等人却敏锐地从中发现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在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的时代,他们找到了灵感:能否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大学生从无聊的等待中解放出来?

    他们认准了这个方向,说干就干,创业团队各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做出了一款APP,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能实现最初的构想——通过这款APP,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地在手机上操作,无需去洗衣房排队,在任何地方都能完成预约、选择洗涤方式和时间,并完成付款。

    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他们雄心勃勃的计划中,“三无”被界定为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无现金支付的新型自助洗衣服务;“连锁”则指的是公司将和学校、工厂、小区、酒店合作,在全国范围内以连锁店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通过我们这个APP,大伙儿在球场上就能搞定洗球衣的事情,一切尽在‘掌’握中。”该项目负责人谭强英说,同时,网上支付免除了携带现金的麻烦,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洗衣服的时间和方式,“洗完衣服还会有提醒”。

    该团队独立研发的这套自助洗衣系统,包括智能终端子系统、智能洗衣机子系统和后台服务器。自助洗衣系统通过自助洗衣APP实现了线上和线下轻松洗衣,为公司与用户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后台服务器向用户提供了洗衣及一系列相关服务,提升用户的个性化体验。

    这个从理念到操作都已经基本成型的项目,从酝酿到实施,都凝结了多位老师的贡献。

    软件工程学院杨志刚是该项目的指导老师。杨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是重庆文理学院首批“双师型”教师,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理解和独到的看法,拥有丰富的信息系统设计经验。该项目从构思规划到系统功能设计再到项目文档写作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同时,该项目得到了软件工程学院教师刘艳军、王月浩和殷娇的鼎力支持,尤其是刘艳军,曾多次加班到深夜指导学生调测硬件故障。

    就这样,他们共同演绎出“师生一心,其利夺金”的故事,该项目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超星杯”重庆赛区一举获得金奖。

    全面崛起:“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超星杯”重庆赛区竞赛活动中,各高校合计推荐参赛773项,通过网络函评遴选出90项进入会评。在这个被坊间称为“重庆90强”的名单中,重庆文理学院独有13项。大面积的成果,折射出重庆文理学院创业教育的卓然成效。这些项目中,有很多让人惊喜的构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陈翼、罗王颖、吕盛铖、何嘉欣等人,开展“头脑风暴”,逐步探索出一个互联网O2O模式下的“one day壹生婚礼定制”项目。这个“一站式”的“婚庆网上超市”,提供酒店预订、影楼预约、婚庆策划、婚纱礼服、婚戒首饰定制、婚车租赁等一揽子线上线下的婚庆服务。“准新人”足不出户就能搭乘着互联网的翅膀,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找到心仪的服务和见证者。

    来自软件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的阳书权、王晓辉、王梦、高喆、姚望等人,则设计出基于“互联网+”的O2O众筹方案。这个以“众所筹 知”命名的项目,为有梦想、有创意、有未来的大学生,提供筹集学习、创业所需资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众筹+P2P”相结合的方式,让民众在献出公益爱心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参与“风投”的乐趣。

    在网络购物风靡一时的今天,假货成为“坏了一锅汤的那颗老鼠屎”,软件工程学院的辜建波、杨懿、单创和文化与传媒学院的张栖铜一道,设计了貔创文化传媒有 限公司echannel项目,试图针对前述顽疾开出自己的药方。他们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借助通用的扫码软件,让消费者可以轻松地查询产品真伪。试图以二维码防伪技术作为消费者与厂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让厂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点对点的直接连接。 

    软件工程学院的钱坤、黄珊珊和外国语学院的赵诣一起,试图构建起更好用的“兼职部落”,致力于打造出根基于网页以及手机APP的公众社区平台,让大学生在这个“永不下班的兼职市场”上寻找兼职机会并分享兼职经验,解决兼职市场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痼疾。

    徐瑞卿等同学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世界娱乐体验平台规划,他们推出的“ULee”灵境云旅游项目让人耳目一新,这个以旅游为主的游戏平台, 与旅游景点合作开发出虚拟云旅游项目,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建模等技术,实现平台中所有景点的环境与现实匹配同步,用户使用个人真实信息注册认证后, 可以依赖3D、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游览参观”。

    胡安平和他的团队,则尝试着让“在办公室就能让家里的电饭煲开始煮饭”的梦想变成现实,他们创意推出的智能家居系统,以cortex-a8开发板为服务器,通过internet与android手机客户端实现wifi控制家居,有望最终能够通过android手机远程控制家中任何电器的启动及关闭。

    这些项目,各具特色,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能成为生活的帮手。“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重庆文理学院,高水准的创业项目为何能批量产生?创业大学生钱坤认为:宏观层面看,学校培育出浓郁的创业氛围;中观层面看,师生之间在创业项目上产生了卓有成效的互动;微观层面看,是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个体探索。

    建立起“校园创业联赛的主教练、俱乐部和青训系统”

    此次竞赛,也是对重庆文理学院创业就业教育成效的一次检阅。在优异成绩单的背后,是校园内波澜起伏的创新创业热潮。

    为了让这波热潮能不断滋生连绵不绝的内在动力,真正成为校园风景的主旋律,学校在机制营造方面下了大功夫。就像主教练、俱乐部和青训系统是足球联赛中决定性因素一样,在重庆文理学院的“学生创业联赛”中,导师、俱乐部和日常训练,成为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关键抓手。

    该校的老师也是大学生的“创业导师”,除了讲授课程,他们经常和学生一道思考创业路径,发掘出有前景、有新意的点子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各个创业“俱乐部”都有一定的资金,有大学生进行项目的“排练”所需要的一些仪器设备,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安静思考的环境和开会研讨的场地,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案后,大学生还可以在这里开辟自己的工作室。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几乎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学校在假期甚至为学生免费提供优秀工程师培训。

    营造善于创业的校园文化

    在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准,被视为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其看成衡量办学成败的重要标杆。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部长杨帆介绍,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工作。中心由分管校长挂帅,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库,其中有校内27名创业指导教师和校外20名创业指导专家 。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校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将创新创业课程、训练、比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不断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条件。”杨帆介绍,具体而言,学校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完成了强化创业导向的课程设置。

    学校面向全校学生推出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将创新创业纳入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2学分),还推出了《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践》《创造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公选课程。

    学校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造发明学导论》。实现创业教育进课堂,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学校开通了在线课程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到优质的指导。

    二是构建了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的训练体系。

    学校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的训练活动。开办了创业先锋特色实验班,有意向、有创意、有项目的大学生自愿报名,单独组建一个班级,进行极具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创业先锋班”学制为1年,328个学时。从“创业能力、创业实验和创业实务”三大模块对学生创业进行系统培训。目前已开设“创业先锋班”8期,504名学生获得“创业先锋班”结业证书。

    学校每年都会划拨50万元,作为培养和孵化创业项目的专项经费。

    学校还常年举办学科竞赛,开展创业讲座,完善了训练体系。

    三是夯实了立体交叉的创新创业平台。

    2009年,重庆文理学院将位于学校南边的几十间临街门面无偿提供给学生作为创业孵化园,面积达3000平方米,另有生产研发基地1500平方米;同时拨付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勤工助学式创业基地——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地方产业园”三个层次的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还建成了创新创业实验室,同时,与各种大学生微企孵化园、创意园、产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实战中全方位感受创业。

    学校还和很多企业合作开办了“创客中心”,双方优势互补,将创业教育实践嫁接到企业运作中,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载体。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拓展了校外创业实践孵化基地,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在实干中增长创业才干,积累实战经验。

    四是组建了一支懂专业、会操作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2010年5月12日,重庆文理学院院长孙泽平在第四次本科教学大讨论动员大会上讲话中指出:“我校需要一大批懂专业,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也熟悉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1年,学校印发《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暂行规定》,2013年,学校印发《关于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这两份“1号文件”就“双师型”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工作作出专门的部署和安排。

    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训,传统专业师资转岗培训等措施,不断满足了新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需要。2008年11月,涂铭旌院士加盟学院,受聘为名誉院长、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领衔中心建设和新材料开发与产业孵化。

    2013年,学校引进海外博士李宏宇、徐志刚、陈中祝三位高水平“药物团队”成员,杨柳、高唯获批2013年“巴渝海外引智计划”立项名单。

    近年来,学校教师有200人通过培训、实习、挂职等方式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学校在教师外出培训、职称晋升等方面均向应用型人才倾斜。2013年,首次有90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资格,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院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创业导师,他们充分利用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人脉关系和行业信息的优势,通过一对一面谈、集体面谈、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创业沙龙和创业讲座等方式,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产品的开发构思、企业管理、产品营销、资金支持等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

    “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持续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对此已经达成共识,全院师生都在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心中有创业的梦想、大脑有创业的方向、双手有创业的本领、双脚有创业的足迹。”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漆新贵表示,“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营造出尊重创新、勇于创造、善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他的研究对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不是中国式量化宽松
国务院扶贫办:今年有望再减贫1000万人
“互联网+”,风口之上青春畅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