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种蘑菇那娃”

——山西古县大学生村官孙涛创业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10日   12 版)

    凌晨的冬夜,山西省古县周边的深山,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山里不见人迹,最近的村落也在十几里开外。然而,就在极寒静默、紧挨着成片坟地的山腰间,竟有个小伙子裹着军大衣,守着火盆,独自守夜。他叫孙涛,是当地的大学生村官。

    孙涛守夜,是为了守住山里的香菇大棚,半夜添火,确保温度。

    他坐在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拨弄着盆里的炭火。这盆火,已烧了近两个小时,他细眼观察,燃烧的木炭已从最初恍惚的黑色变得通红,好像烧透了。他戴上石棉手套将火盆端进小砖房,盖上3床被睡着了。

    不到一个小时,因为尿意,他起身解手。砖房铁门刚刚推开,孙涛突然觉得天和地都转了起来,来不及反应,一个跟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

    “我知道烧炭危险,可那一夜,实在是冻得受不了了。”孙涛回忆,在昏迷将近两个小时后,多亏山里要命的低温将他“唤醒”,否则“人可能真的就醒不过来了”。

    香菇没冻着,人却为了取暖煤气中毒。这样死里逃生的经历,孙涛遭遇过3次,其余两次都是半夜在菇棚里给花菇添火。

    “最初经验不够,苦没少吃。”2011年,孙涛联合附近几位村官,创办了种菇合作社,决心带领村民致富。然而创业的艰难很快就得到了印证,其余4个创业伙伴先后离开,他本人也因种植花菇几次涉险。

    村民落泪:“咱也是做母亲的人,娃创业不容易!”

    时至今日,孙涛的付出换来的不仅是村民稳定的收入,还有说起他艰辛经历时,很多老百姓眼中晶莹的泪花。

    “过春节,人家都吃团圆饭,娃恓惶地一个人买了点速冻饺子,回来一煮烂成了一锅,咱也是做母亲的人,娃创业不容易!”村民张海萍泪水涟涟。

    孙涛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泌阳,2009年他大学毕业,考上了古县大学生村官,任古阳镇上辛佛村党支部副书记,只身留在山西。

    “花菇是香菇中的珍品,大多远销海外,利润远超普通香菇,而且只选冬季出菌,农忙时,不影响农民收秋,我家乡的叔叔、舅舅都因种花菇致了富。”经考察,孙涛发现古县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和家乡环境相似,而且古县山间核桃木多,适宜做菌棒,成本低廉。

    看到商机,孙涛的创业热情被点燃了。他决定回老家考察花菇种植,带领村民产业致富。一番考证,他在太岳山深处选出了自己的创业基地——一处废弃的煤矿场。其实所谓基地,不过砖房两间,大棚10多个,而且没水没电。

    孙涛的创业点子,很快获得了同为村官的另外4位小伙伴的认同,一拍即合后,几个人约定共同筹资,先带头干起来。

    建房,孙涛账算得细,山下买块砖3元,拉上山来就要3.5元,为了省钱,他和伙伴身上缠起胶皮带子,一车一车往上拉;种菇,不仅要选冬天,而且说种就一刻不能耽搁。上千根菌棒,结结实实地垛泡在结着厚厚冰层的蓄水池中,孙涛泡在刺骨的冰水中,要将1000多根菌棒在一日内全部捞出……

    “挨冻的不仅是腿,最要命的是腰。”蓄水池空间有限,孙涛一人在水中,外面两个伙伴接应,一天下来,他腰疼得趴在床上直吆喝。

    “我决定再咬牙,挺一挺”

    创业的热情,换来的却是现实的残酷。

    尽管2011年的冬天,孙涛全心投入,吃惯了冰冷的馒头,喝惯了山里带着冰碴的水,2012年春,换来的却是2万多个菌棒75%出现感染霉烂的现实。这期间,几位伙伴也因各种原因,心灰意冷,退出了这段“痛苦”的创业。

    初次创业失败了!

    面对伙伴的撤资、10多万元的损失,30多万元的投入,还有烂了一厂子的废料……孙涛彻底崩溃了。

    那段时间,孙涛的同学来看他,第一句话就是:“这哪儿是人待的地方。”他们不能理解孙涛的选择。

    “那时我只有一个念头,什么都不要了,回家!”孙涛说,同学的话、心中的挫败感令自己钻了牛角尖。他对着大山放声大哭,心里特别想家,只想马上回到父母身边。

    “其实我来山西的前两年,父母压根不知我在干什么。”孙涛出来打拼,笃定只对家里报喜不报忧。接连两个春节,思儿心切的母亲打来电话,盼他回家,他都强忍泪水,笑言欢乐,找出各种借口,只为守住自己的花菇,守住内心对自己的承诺。

    后来,父母得知实情,母亲抱儿痛哭:“千辛万苦让你上大学,盼你有个好日子,妈没想到,你却在山里受着这样的苦。”目睹了儿子的艰难,父母决意让孙涛回老家。可孙涛认真作答:“爸、妈,如果我是为了钱,早不干了,让我给自己一个交代。”

    几日的颓废后,孙涛渐渐从绝望中冷静下来。

    “一天早上,我起身来到菇棚,看见阳光穿透棚膜,亮亮地照在整片的花菇上,温暖、漂亮,我决定再咬牙,挺一挺。”为此,他二下河南取经,从头再来。

    两万多袋菌棒开始焕发生机

    山里的生活着实困苦,因为远离人烟,上山前他总是要备好个把月的馒头、蔬菜……夏天,馍馍无处储藏,起了霉,照样剥了皮吃;菜吃完了,不到下山的日子,就在山中采些当地常吃的野菜,撒一把盐,和面拌起来吃。

    野猪拱过他的大棚,蛇也几次三番的藏进砖房角落……一段时间内因为长期独处,孙涛变得少言寡语。古县县委组织部干部孙岩波及时发现了孙涛的变化,多次前往山中与他同吃同住,说话交流。

    否极泰来,孙涛的执着换来了回报,2万多袋菌棒开始焕发生机!

    4年的坚守摸索,换来了合作社两年盈利10多万元。“干给群众看”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菇棚生产干菇3000公斤,10多名务工村民人均挣得近万元工资……

    不久后的一天傍晚,令孙涛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了。

    上辛佛村第一个有着种菇致富意愿的农民杨怀龙,敲开了孙涛砖房的铁门。

    “那一晚,我兴奋地一宿没睡,村民们开始认可我的成绩了。”很快,一人发展成了10人。

    孙涛突然开始停止“收徒”了。“我要给这10户两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学技术,认认真真参与他们的管理,只有管好学精、精准扶贫,才能守得住产业。相信两年后,他们的技术也可以一传十、十传百。”

    孙涛开始为大伙免费提供菌种、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免费提供销售渠道等“一条龙”服务。除了创业者,还有20多名群众与合作社签定了用工合同,花菇种植已渐渐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如今到村里打问孙涛的住处,村民不再称呼他“外地来的小村官”,改叫成了“种蘑菇那娃”,言语间透着亲近。

    上辛佛村委会主任杨怀庆说:“农村人能吃苦,没想到这个娃更能吃苦,关键还是为了农村人创业吃苦。”

“种蘑菇那娃”
LBE张勇:只迷恋技术“很傻很天真”
90后大学生阮爽:不管做什么,总想争第一
东北大学研究生造机器人去桃核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