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贵州晴隆:在转型创新中逆袭破局

——追记贵州省晴隆县县委书记姜仕坤(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1日   03 版)

    贵州晴隆变了,变得连老往晴隆跑的人都不认识了。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的国庆节,每天会有3万多人涌进这个曾经被称为“全国最贫穷地方”的小县城,旅游综合收入13225万元。其中,一段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著名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每天都要接待游客近万人次。

    6年前,说晴隆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并不为过。1.7平方公里的县城里居住着不到两万人,无论是县城的设施还是规模,都比不上其他的县市里一个像样的乡镇。山高、谷深、坡陡的晴隆县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在这片土地上竟找不出一块略大于天安门广场的坝子。全县181个行政村有122个是扶贫开发重点村,贫困发生率超过50%,这意味着每两个晴隆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如今,县城面积从1.7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人口翻了一番;不到6米宽的道路,变成了干净清爽的沥青路,车行畅通有序;全县城镇化率从17.5%提升到33.55%。在当地人看来,晴隆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农民书记”姜仕坤有着直接关系。

    要想伸开手脚 城市必须扩容

    2010年年初,刚满40岁的姜仕坤调任晴隆县县长。6米多宽的主干道天天堵车,县城里晚上四处黑灯瞎火、冷冷清清,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变过模样。

    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姜仕坤决定先从改变城市面貌入手。在姜仕坤看来,“晴隆县要想伸开手脚大干一场,城市就必须扩容”。

    “你能想象,涉及2000多亩地、238栋民宅征拆过程中群众上访纪录为零吗?”“城建破局”的亲历者和执行者、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回忆道。

    事实上,姜文新最初拟订的征地拆迁方案,并不被当地群众“买账”。“这个征地拆迁方案都是去周边县市考察学习,并结合了县里的实际情况拟订的。”看着被老百姓“扔”回来的方案,姜文新有些委屈。

    “要么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要么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没有考虑充分!”姜仕坤遇到问题时总是先换位思考,“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他们的想法。”

    姜仕坤带着姜文新等人一次次走进拆迁户家中,坐在一起面对面掰着指头一笔一笔地算细账。经过数十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各方都相对满意的系列征拆文件。

    “过去,连科局长都很少出面做群众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干部开始走进老百姓家中,不再拍脑袋决策了。”在分管城建的副县长封汪鑫看来,作为县政府一把手的姜仕坤事必躬亲的做事风格悄悄改变了县里领导干部的作风。

    到省里争取项目,到州里落实资金,到施工现场勘验图纸,到重点搬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县城面积从1.7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人口也由不到两万人增加到4万人,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姜仕坤。

    “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

    “好个晴隆县,白天停水、晚上停电。”这句在老百姓口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唱出了晴隆县的贫穷与落后。

    在晴隆县城,水曾是最敏感的话题。2010年履新晴隆县长的姜仕坤第一次走进宿舍,看见客厅里有一只大的塑料水桶。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那是给他日常储水用的。“县长的宿舍尚且如此,老百姓的家会是怎样?” 看着屋里的大水桶,姜仕坤喃喃自语。

    晴隆县城位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上,水源地西泌河则在深深的谷底,提水落差高达900米,城区供水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居民饮用水需要经过六级提灌,才能到达自来水厂。晴隆县居民不但要接受分时供水,还要承担全省最高的水费。

    “群众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还怎么当这个县长?”姜仕坤任县长后没多久,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出了以压缩其他开支、由县财政每年补贴500万元的方式,将居民用水价由原来的每吨7元降低至每吨3.8元。

    姜仕坤明白,用财政补贴来降低水价的方式不是长久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晴隆用水难问题,就得在水源西泌河上修建水库。“修水库起码需要5个多亿,钱从哪里来?”姜仕坤犯难了。

    经过姜仕坤的不懈努力,西泌河水库建设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得到了2000万元启动资金。西泌河水库动工了。“等西泌河水库建成后,利用水发电,用发电收入补贴城市用水,水费肯定能降下来了。”姜仕坤这样盘算着。

    “这个项目是姜书记生前最关心的工程之一,他每个月最少两次到水库施工现场视察施工进展,偶尔会站在大坝的坝轴线上,默默地看两三分钟。”西泌河水库综合股股长潘玉发回忆道,“眼下位于晴隆县城郊的西泌河水库已经进入筑坝蓄水的攻坚阶段,可惜他再也看不到了。”

    晴隆旅游业一夜“爆”红

    依托“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发展山地旅游业,是姜仕坤在晴隆干的另一件大事,不过一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

    “一条破公路,几个土拐拐,有什么好看的!” “连个像样的酒店都没有,谁来旅游啊!”过去在晴隆干部的心中根本没有旅游业这个概念,嘴上不说,心中却不以为然。

    “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啊。”姜仕坤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对面高山上静静俯瞰“二十四道拐”。姜仕坤心里清楚这些“土拐拐”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唤起人们对中华民族抗战记忆的“活化石”,也是晴隆目前对外部世界最具吸引力的聚焦点。

    收集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历史文献,积极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编撰相关出版物,建设安南古城影视基地,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姜仕坤打算把这段“历史的弯道”裁弯取直,变成晴隆走向世界的捷径。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随着电视剧的《二十四道拐》热播,晴隆旅游业一夜“爆”红。今年国庆黄金周,数十万自驾客涌进晴隆,几千辆车把各条通往闻名中外的“二十四道拐”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让晴隆县的人们看傻了眼。

    让晴隆在转型创新中逆袭破局

    45万公里,这是姜仕坤6年来走过的里程数,日均行车距离200多公里。一直在路上的姜仕坤,把忙碌的身影留在晴隆县的每一个乡镇甚至是每个行政村。在当地干部的记忆中,姜仕坤甚至忙到连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总是啃着一个馒头行色匆匆地走进会场。

    “他是为晴隆把脉开方找路的人。”在绝大多数晴隆人眼中,是姜仕坤改变了晴隆,改变了晴隆干部的思维,让很多原本茫然无措的当地干部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为晴隆的发展找到了新路。

    姜仕坤完成了“当了裤子也要把这条路修好”的承诺,硬是为晴隆“扛”出了一条晴雨畅通的生命路;在没有变电站的晴隆县建了两座变电站,结束了以往“一处停电全城熄灯”的历史;新修数百公里通村公路、通组路和连户路,让许多以前只能靠步行进入的边远山村通了车……

    在晴隆任职6年间,姜仕坤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晴隆32万百姓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让晴隆在转型创新中逆袭破局。

    “那些星星点点的微茫,终会成为燃烧生命的熊熊之光。”这是姜仕坤生前最爱的一本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的一句话,这或许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裴江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1日 03 版)

贵州晴隆:在转型创新中逆袭破局
“春蕾计划”助330万名贫困女童重返校园
顺德:电饭煲背后的工业4.0
甘肃农业大学喜庆70周年华诞
邹祎芹:不摘“穷帽”不回城的“第一书记”
朱建忠:群众认可只是扶贫工作第一步
问道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