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90后看会稽山论坛:

感知生命之美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3日   07 版)

    会稽山论坛大概是记者参加过的最不同凡响的文化论坛。

    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成为热潮。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方式存在误区——大多流于表面,浮于形式。但会稽山论坛却给了我不一样的认识。叶嘉莹先生、莫言先生、范曾先生等大家的云集与思想碰撞,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让这次论坛变成了“奢侈时间”。

    主讲会稽山论坛第一讲的是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从敦煌曲子词到《花间集》,先生谈起中国词体的特美。她强调词和诗的不同,“诗是言志抒情的,但词不一样,诗不能表达出来的,很多可以在词里表达。词打破了原来的中国语言传统节奏,从一开始就是音韵的节奏。”

    讲座中,叶先生的身体里仿佛躲着一个六七岁的对诗词抱有最纯真热爱的小女孩儿,随口便背诵起词时也总是配合着手势,随着音韵轻轻晃头,“独坐更深人寂寂。忆念家乡,路远关山隔。寒雁飞来无消息……”每字每句叶先生都力求平仄音准确,诵得抑扬顿挫,词的意涵尚未解读,其中的美感就已经随着音韵流露了出来。

    主持人白岩松笑着调侃叶先生,“先生其实也是位90后”,“永远充满情趣和好奇”。而作为一个真正的90后,我在先生身上看到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与热情。诚如白岩松所说,看到叶先生,就再也不怕老了。

    论坛间隙有幸和叶先生交谈,发现她尤其希望年轻人能学好和传承诗词文化,并强调应从最基础的汉字、平仄音学起。想起书架上那本落灰的古诗词经典,我不由得汗颜。

    中学时为了高考应试所背诵的大量古诗词,如今早已被抛诸脑后。当时的诗词背诵方式,用我们本地方言讲,便是毫无感情的“仰脸歌“,不分平仄音地诵读,甚至诗词的含义也都只是一知半解。

    谈到这,叶先生叹息:“字形字音字义,这是文字生命的三个部分,三个缺一不可。用不对的声调去读诗词,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如果把声调音韵读出来,就算不讲背后的含义,诗词的生命美感也能够流露出一部分。”诗歌是有生命的。她始终强调通过音韵等形式去感受诗词中所传达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这些生命感发的力量能够真实地感动人,甚至能让人有所改变。”在她看来,人对于宇宙、人生应当抱有一种关怀、一种爱心,学诗就是要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世的聚散离合,都有所关怀。诗是感情的活动,而人是感情的动物,诗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人吟诵诗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互感动,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相通。

    她希望年轻人传承古诗词,更多的是希望年轻人通过诗词感受到感发生命的力量。

    而对比当下很多传统文化的教学只是一味强调背诵诗词的数量,会稽山论坛则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叶先生所强调的,要在诗词中关怀山水天地,俨然在此次论坛中有所体现。

    “学习诗词雅乐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本是希望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境界。但在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性情和兴趣也都有了改变。”横山书院一位学员这样告诉我。

    从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引驰讲《唐代诗人与禅》,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讲《唐代送别诗赏析》,诚如叶先生所说,中国有数千年的文化宝藏。而会稽山论坛推开了一扇通往宝藏的门。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何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13日 07 版)

当90后遭遇会稽山
感知生命之美
兜率天宫:以包容和谐快乐再塑佛心道骨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