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让大学生创意“无壳孵化”

通讯员 吴锡平 范贮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9月11日   11 版)

    不久前,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浙江落幕,凭借“具有多工位向剪切和缓冲采集功能的摘果机”这一成果,扬州大学机械专业大三学生金翰扬斩获一等奖。

    领完奖回校,金翰扬就和团队成员一头钻进学院的“创新工场”,忙着对产品进行改进,准备推向市场。在该校,“创新工场”是个有着“点石成金”传奇色彩的地方。

    成立短短4年,已有12件作品在全国“挑战杯”赛上获奖,1件作品同时获全国(仅5项)的“累进创新奖”金奖;每年有100余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大赛并获奖……

    4年前,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就着手搭建创新工场这一平台。当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立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双创教育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2017年末,工场重新进行升级改造,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场”,面积扩充至380平方米。

    30套张实验操作台、15套工具箱、5台3D打印机、1台钻床……热衷科创的学生聚集在这里,一起讨论科创课题,一起设计运行方案,一些有创意在这里启动“无壳孵化程序”。

    “谁有想法都可以来,工场不设进场门槛。”该校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虞强说,学院鼓励有想法的学生来这里“试错”。

    2015年,该校研一学生景陶敬带领本科生团队组建了学校第一支方程式赛车队,作品获得了学校“挑战杯”竞赛二等奖。

    3年多时间里,方程式赛车队几轮更替,几届学生先后加盟,他们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在工场里钻研琢磨,组装制作,改进设计,取得了一个个突破。今年,“力行2号”方程式赛车正式进入企业生产,正备战全国方程式赛车比赛。

    刚开学,又有60多名学生通过报名、选拔进入工场。“工场倡导由点及面,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加入科创。”该院团委书记徐香翠说,“创新创业实践不应是‘少数人的游戏’,我们想吸引更多的同学来工场,把这里办成一个大舞台。”

    近年来,依托“创新工场”,学院以品牌活动为示范,大力提升专业类创新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机械废旧品创意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累计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

    工场下设五个创新实践小组,分别与5个专业类社团对接,开展常态化、特色化的创新实践。有意思的是,产品展示区陈列的优秀竞赛作品里,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机械类的作品,自动化的、人工智能的作品也越来越多。

    今年暑假,该院学生杨昊铮和他的小伙伴没有回家,他们在创新工场“折腾一项大事业”——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奶牛定制了一款用于情绪行为调节的智能VR眼镜,以此丰富奶牛感观体验。“这里创新氛围浓郁,工场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设备支持。”杨昊铮说。

    如今,他们已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发表了一篇论文。目前,他们正在研发不同的虚拟场景,研究对奶牛情绪、泌乳量的影响程度,并为奶牛定制最优场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杨昊铮这样学生在这里找到“获得感”,依托创新工场,学生从“小试牛刀”到“大刀阔斧”,重大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也不断涌现。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企业家也盯上了“创新工场”。不久前,扬州一家重工集团主动找上门,与学校签约设立创新实践基金,助力创新工场建设。

    “我们正积极联系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让专业与企业对口合作,走出去,请进来。”虞强说,校企合作,除了为工场注入资金活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来自一线的难题,“我们将鼓励更多老师和学生为企业解决难题,以此推动创新工场不断更新升级。”

通讯员 吴锡平 范贮伶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9月11日 11 版

“隐藏前台数据”能否带走流量注水
让大学生创意“无壳孵化”
《电子商务法》明年实施 业界呼吁尽快制定司法解释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