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宝贝 不哭

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掠影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24日   07 版)

    手术当天,患儿可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开着“敞篷跑车”和父母挥手轻松告别,进入手术室。这一时髦拉风的接送服务,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育英志愿者服务团队“宝贝不哭”术期患儿关怀志愿陪护项目(以下简称“宝贝不哭项目”)用于缓解患儿术前焦虑、恐惧心理的创新举措。

    该项目是国内首个把儿童围术期(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做到系统化的志愿项目。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志愿者对患儿在围术期进行全程陪护,确保患儿在安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减轻对其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

    10月10日下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文明办、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落幕,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宝贝不哭”术期患儿关怀志愿陪护项目是这次大赛的10个金奖项目之一。

    林芝是温医大附二院的一名资深护士,在手术室工作了17年。有着丰富儿科护理经验和手术室工作经验的她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和志愿者。

    她所在的温医大附二院,每年都有近两万场儿童手术,工作中细心的她发现这些接受手术的患儿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面对病痛时常常只能用哭闹来发泄,特别是一些急需手术的儿童。

    让这些患儿最难以接受的是与父母的突然分离。由于家长无法陪同孩子进入手术室,一个孩子孤零零地突然被带进一个陌生且充满各种冰冷医疗仪器的房间,很多情况下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患儿们最直接的表现是对医疗操作的抗拒,连第一关麻醉也很难过。

    林芝通过文献调研也了解到,术前焦虑的患儿,其术后负性行为的风险增加高达10倍。即使术后1年,仍有7.3%的孩子存在术后负性行为。

    一次,侄子王昊(化名)来医院手术,起初表现得十分认生,害怕侄子进手术室后害怕,林芝就预先带他进入到手术间玩了一会儿。没想到正式手术那天,侄子进入手术室后竟乖乖配合了,那时林芝就在想,如果我们能对所有孩子都这样,他们是不是就不会害怕了?

    这次经历最终促使她发起了“宝贝不哭”项目。

    林芝说,“宝贝不哭”是妈妈哄孩子时就会说的话,他们想给孩子像妈妈一样的照顾。

    该项目从术前访视、术前宣教、优化环境等多途径着手,循序渐进构建 “围术期心理干预”系统。直接服务于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的儿童病房需要接受手术的患儿,现有志愿者500余人,均由医护人员、专业心理咨询师、医科大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组成。

    有的时候将孩子劝进手术室并非易事,一些孩子来医院做“包皮”手术,由于对手术行为不了解,家长也羞于解释该方面的知识。患儿以为手术是要切掉自己的“小鸡鸡”,常常产生抵触情绪,硬是怎么劝也不愿意进手术室。

    “宝贝不哭”项目的志愿者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这点,给孩子画了一幅画,一个小乌龟的头被藏在壳里出不来,从而把这个孩子和父母都无法解释的问题给解释清楚了。

    麻醉面罩会让孩子产生“窒息感”,所以很多情况下孩子们抵抗麻醉面罩。为了不影响手术进程,医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强迫孩子使用面罩,无形中就对患儿造成了心理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反应。

    “这样的孩子会表现出害怕独处、在睡梦中哭醒、因为一点点小事儿高声尖叫、易怒等行为,在患儿的成长中留下了巨大的隐患。”林芝说,这是典型的“术后负性行为”。而术后不配合,造成麻醉后谵妄,乱哭乱动,对手术创口造成影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于是术前一天志愿者们就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和患儿成为朋友,如一起制作手工纸花、软陶画,一起玩“吹气球”游戏等。

    在这里患儿被亲切地称呼为“小宝贝们”,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草莓、香蕉、水蜜桃等各种香型面罩,挑选自己喜欢的陪伴玩偶,在孩子做手术的同时,志愿者也会给陪伴玩偶进行相同部位的“手术”,孩子醒后,一个陪伴玩偶常常能给孩子带来勇气。

    多数孩子害怕打针,志愿者则通过在患儿打针的部位涂抹止痛啫喱膏的方式缓解疼痛,“慢慢地孩子们意识到打针真的不疼了”。

    林芝认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提早介入,孩子才不会对陌生的环境和手术有心理负担,“我们想尽可能为患儿营造出轻松、愉快、游戏的心情,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使用麻醉面罩,消除对医生和面罩的恐惧。”

    与此同时手术当天,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可以开着玩具跑车进入手术室。术后,志愿者们还会用相机记录孩子的勇敢瞬间,并将这珍贵的照片送给孩子。

    手术室的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志愿者们一改原来手术室的冰冷布局,进行各种童趣的装饰。儿童玩具、儿童图书、爬爬垫、绘画板,一切都是孩子们亲切而熟悉的样子。

    该项目开展3年来,共陪伴近万名患儿度过围术期,有效提高患儿对于麻醉的配合度,患儿主动使用麻醉面罩概率从以前的40%上升到现在的80%,手术室的满意度也从原先的68%提升到92%,大大减少了术后负性行为的发生。

    手术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林芝告诉记者,原本两台手术之间的相隔时间约为30分钟,2015年项目实施后,两台手术之间的相隔间隙缩短了15分钟,大大提高了患儿手术的效率。而缩短的时间叠加,每一手术间可以增加一台手术,间接增加了手术量,缩短了住院流程。

    而这名志愿者最大的体会是原来每个孩子和父母分离时,都会哭泣,但是和志愿者成为朋友后,非常愿意志愿者用小汽车推着他们进入手术室,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探险的奇幻旅行,而不是恐怖的打针、手术。”

    在资金方面,为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除了“向阳花基金会”提供每年约两万元以维持项目日常支出外,志愿者和小病员们一起制作的手工纸花、软陶画均会作为义卖的作品用来集资,陪伴玩偶也将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向社会发起募捐。

    林芝说,下一步他们将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逐步推广到其他儿童医疗领域,如儿童无痛胃肠镜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24日 07 版

颠覆传统: 3D打印也有了“中国芯”
一个“蜂农”的实体经济经:像蜜蜂一样创业
宝贝 不哭
图片新闻
扫码读“共青团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