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流得回 留得下 干得了

长沙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密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5月22日   02 版)

    创新人才的汇聚是产业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之一。谈起这个话题,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对长沙颇为自豪。

    近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体采访活动中,胡衡华提到一组数据:最近3年,长沙人口净流入年均超过20万人,人口年均净增长超过3%;目前长沙人均GDP超过13万元,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排名靠前;制造业占长沙经济总量的比例大约是40%,在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长沙获得国家授牌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项目有27个,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位……

    据胡衡华介绍,近年来,长沙在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制造业这个中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不仅吸引了许多优质项目落地,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才回流,进一步助推高质量发展。

    “投资长沙就是投资未来”

    近几年,许多城市都掀起了“抢人大战”。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做过飞行器设计师、军工分析师、投资人的原丁很受欢迎,不少城市都邀请他带领项目和团队去落户。但最终,原丁选择在长沙开拓新的事业。他在这里注册成立了湖南基石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无人机等军民融合的技术和项目。

    为什么选择长沙?原丁说,这里配套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是最大的吸引力,他相信“投资长沙就是投资未来”。现在,原丁所创办的基石创新公司在长沙已经有200多名员工,其中硕士、博士约占26%。

    近几年,长沙相继出台“工业30条”“人才新政22条”“科技创新1+4”等政策文件,围绕智能制造的产业转型方向,努力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人才绿卡是长沙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法宝”之一。持卡人才可在长沙享受出入境服务,海关通关便利,机场、高铁站、火车站贵宾服务,以及购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等全方位服务。持卡人才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配偶父母还可申领人才绿卡副卡,享受类似服务。

    通过吸引外来人才落户就业,以及深挖本地高校科研人才优势,长沙在“抢人大战”中拔得头筹。据介绍,2018年,长沙共认定A、B、C、D四类高层次人才603人。

    “近几年长沙的产业发展和人才汇聚中,居住成本较低也是一个因素。”胡衡华指出,“长沙控房价的力度比较强,而且不会动摇。”下一步,长沙还将进一步加强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没有两把刷子,不敢到‘北斗’的老家长沙来落户”

    在产业链、人才政策和较低的生活成本等综合因素的吸引下,许多科技人才来到长沙,为其注入产业转型的新力量。

    5月10日,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仪研究院”)研制的“娄星号”卫星从长沙出征,将于6月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升空。

    “没有两把刷子,不敢到‘北斗’的老家长沙来落户。”天仪研究院卫星平台负责人吴兴贵颇为自豪地介绍了“看家本领”:从2016年成立至今,天仪研究院以不超过60人的团队完成了6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潇湘一号”等十余颗卫星,并且可以把商用卫星的重量降到最低10公斤,卫星服务费用降至10万元起。

    不过,当初天仪研究院在选择落户城市时并不顺畅。吴兴贵还记得,当时民营航天刚刚起步,许多城市并不了解这个领域,更别提当时还处于初创阶段的天仪研究院。但是在长沙,吴兴贵和同事们感受到的是热情,不仅在快速办理企业注册手续时,而且在办理商业卫星发射许可证遇到困难的时候,湖南省、长沙市两级政府都鼎力相助。

    在长沙,像天仪研究院这样的高科技、高投入、高“智”量项目还有很多。据介绍,仅2018年长沙就引进了178个工业项目,日均引进投资5.2亿元,涵盖工业4.0、自动驾驶、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人才和项目引进之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激发创造力。围绕智能制造这个中心,长沙陆续建设了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长沙机器人研究院、长沙新材料研究院、长沙工业云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孵化更多新技术、新项目,嫁接更多市场需求。

    此外,长沙还进一步挖掘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潜力。例如,2018年以来,长沙市高新区紧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契机,主动对接国防科大高精尖技术人才,累计承揽引进国防科大转业技术人才112名。目前该区各类科技人才总量突破18万人,其中包括国家级专家25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114人。

    为了让这些高科技项目和人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长沙还根据具体的行业领域,形成了“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平台走、平台跟着功能走”的政务服务新格局。详细制定了产业功能分区《目录表》,由20名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兼任22条产业链的“链长”,在每个产业链最集中的园区设立产业链办公室,构建起扶持产业链建设的责任链、工作链。

    “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我们要做的就是创造好环境和条件,吸引这些人才,让他们可以干一番事业。”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凌勤杰说。

    拆除科研转化的“隐形围墙”

    除了吸引帮助外来人才,长沙还围绕制造业中心,培育本地人才。

    坐落于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因没有围墙而出名。但跟其他高校一样,这些高校依然面临着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围墙”:企业寻求科研支持无门,高校科研成果却被束之高阁,高校之间的科研、教学合作也囿于种种限制难以开展。

    从2017年开始,长沙开始尝试拆除高校的“隐形围墙”,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分割的限制,推广“高校+平台”“一校一园”合作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区校共建、市场运作、专业运营的合作机制。

    在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交界处,坐落着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理正在这里调试他和团队研发的全向移动AGV机械手。这款机器人可服务于仓储物流、货物转运等多个场景,从设计定型到三次优化调整,仅用了一年多。

    凭借在机器人学院积累的知识和实践,刘理创办了湖南爱米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并且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他坦言,自己在这里得到的是多学科、“理论+实践”的全方位培养。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副院长黎福海表示,该学院目前还不是一所能授予学位的正式学院,但集结了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将对机器人感兴趣的校内学生集结在一起,通过导师、学长们的“传帮带”,让本科生也可以参与机器人项目的科研与实践。

    在机器人学院的不远处,就是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这里攻技术,那里攻市场,迈几步就到了。”黎福海希望,这些尝试可以让科研与市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更近一步。

    随着高校“隐形围墙”的逐渐拆除,更多科研成果走了出来。在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5号楼,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率队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透明计算”技术走进百姓生活。借助此类技术,湖南新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云智教”“云慧医”等民生产品。据统计,由长沙市岳麓区和中南大学共建的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开园不到一年,已有150家科技型企业完成工商注册,27家企业签订入驻合同。

    20多所高等院校,30多位院士,57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万名科研人才,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所属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内,长沙向“智能制造中心”转型升级有了更雄厚的科研和人才厚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5月22日 02 版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冠名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事迹分享会走进湖北
广西举办“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事迹分享会
宁夏组建“青年讲师团”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
“千校万岗”2019大学毕业生成长计划发布
《河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
山东“街舞公益课堂”服务万名农村青少年
南开大学发布40条本科教改创新举措
浙江首例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判决
政务服务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