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1时30分,连日大暴雨的广州突然放晴了,王磊医生的告别仪式在广州市殡仪馆银河园白云厅举行。肃穆的灵堂里摆放着他年轻时的照片,前不久,他刚刚过了50岁生日。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预防与诊治相关研究的王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倒在胰腺癌晚期上。
王磊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主任,于6月23日20时40分左右逝世。他原创的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有效推动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的技术发展。
2018年3月中旬,在医院组织的体检中,王磊的肿瘤标志物CEA显示异常增高。进一步检查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胰腺癌晚期,已经转移到了肝部。自己是肿瘤学专家,王磊很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胰腺癌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
“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那我就选择‘倒生长’,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弥留之际,王磊还在拼命工作,他觉得躺在床上无所事事会更难受,工作会让他忘记自己是个病人,感受到生命依旧丰盈。
确诊后,王磊做了手术,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还有一部分胃,以及肠道附近的大部分神经。他希望跟时间“赛跑”,能把研究的项目往前赶。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选择了与病魔赛跑。课题进展不但没耽误,反而更快了,团队拿出了不少成果。2018年,王磊牵头与全国30多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想搏一把,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重新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平日,他诊治的患者大部分是疑难杂症,每年都超过4000名。患病后,在被“控制”得很严格的出诊时间中,他依然接诊了近600名患者,参与上台手术治疗患者近100名。
也是在手术后的两个月,王磊登上第53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ASCO)的讲台。作报告前,他在床上整整躺了10个小时积攒力量。当天,他作的口头报告惊艳了全球肿瘤界专家,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价值。那时,他刚化疗结束不久,头发几乎掉光,身体极度虚弱。
过去一年来,王磊承受了40多年来从未承受过的痛苦,有时疼到彻夜难眠。由于不能正常进食,他80%的营养都靠输液来维持,高大健壮的身体日益消瘦。这一年里,他的门诊、学术会议、讲课一直都没断,每周三的课题讨论会,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不曾缺席,在一些手术的关键时刻他也上台亲自操作。
在大肠癌领域,王磊一直是冷门领域的科学家。他关注放疗带给直肠癌患者的放射性损伤,别人不重视不愿做难出成果的冷门领域,他一做就是10年。
2007年,学成归国后,王磊与30多名同事一起来到广州市天河区,在一栋三四层简陋楼房中驻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院的“开荒牛”之一。
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一般参照美国NCCN指南,术前先同步放化疗,再手术切除。但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邻近器官也会产生过度损伤,引起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在盆腔放疗中的发生率高达20%左右。在临床诊疗时,王磊发现,部分肠癌患者尽管肿瘤已根治,却因为肠管的放射性损伤,依旧备受煎熬。
能不能从源头预防放射性肠炎?2010年开始,王磊和他的恩师汪建平教授团队就与全国15家医院联合,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验证一种全新的不需放疗的“全量化疗”方案。结果证实,全量化疗的方案可行。
全量化疗方案为直肠癌的治疗打开了新的篇章,2017版的NCCN指南引用了该团队的研究结果。在ASCO大会的主讲台上,王磊所作的口头报告,就是这一研究成果。
最让王磊骄傲的是,他还创立了一个独有的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尽可能地减少已接受放疗的患者的损伤。他以医院所在的广州市天河区将其命名为“天河术”。
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天河术”治疗的病人,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可由17.2%下降至3.4%,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王磊说,自己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这种危机感的背后,是他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敬畏。每台手术之前,他都要仔细规划手术要点;手术做完,总结还有哪里不够完美,“手术中一旦犯错,就会对患者身体和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我热爱手术,一在手术台上就充满了力量,我更热爱科研,生命是一场场奥秘,外科医学有太多可以创新的地方,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命运。”王磊说。
由于心里总是装着病人的安危,在听别人作报告时,他也总是直截了当地逐条指出手术和治疗方案中的问题。对此,学生们感受最为明显,“王老师不像其他老师说话那样委婉,不好的地方总是很直接地提出来。”
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怎样在后面的几十年中减轻患者的痛苦?王磊说,与患者相关的成果更有生命力。通过十几年的科研,王磊下了苦功夫,取得的成果都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
从今年4月开始,王磊的病情已无药可治。5月中旬,王磊的血小板降至1万多单位,仅为常人的1/10。通常来说,血小板在3万以下就容易发生可致命的内脏出血。本应该躺在病床上的他,穿起白大褂偷偷溜去病房,给病人会诊。
6月15日中午,中国援助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宋顺心赶到医院ICU看望老师王磊。整个下午,王磊的血氧饱和度反复下降至85%。因为极度疼痛和生命体征不稳,他处于镇静状态,但对外界的大声呼唤有反应,眼角仍流出了泪水。
“如果自己节奏慢一点,多干30年,可以做得更好,团队可以走得更远。”宋顺心回忆,几次探视中都能感受到王磊的遗憾,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
王磊的妻子表示,丈夫对医学的执着和激情,几乎到达了“入魔”的境界。在妻子心中,丈夫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人,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生病后,妻子全职照顾他。2018年,夫妻俩在一起的时间比结婚25年加起来都要多。
“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生病后,王磊早就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下车的旅客。他说,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