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活态传习 记住乡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25日   05 版)

    田静在和学员交流陶艺。图片由陶茶居田记窑提供

    “你做这个器型,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站在一个学徒身旁,田静不疾不徐地问道。

    作为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田静在2018年成立紫陶技能传习中心。这是一个向更多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传授紫陶技艺的公益组织。

    谈及传习中心成立的初衷,田静认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一项全民性工程,“就是想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让更多农村青年有机会走进来”。

    云南建水古城西庄一处紫陶工坊内,陶茶居田记窑今年第三窑古法柴烧,历时数日,入窑300多件甄选的陶器,出窑时仅得30件精品。

    建水紫陶起于当地独有的一抔陶土。从原矿土到制陶泥料,采、甄、研、配、浸、濯、澄、沥、曝、藏……等待一块泥料成熟,需费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要完成一件紫陶作品,入窑烧制前一道又一道手艺的叠加,工序流程少则3个多月,长则1年。

    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手工艺的魅力更显珍贵。在田静看来,“由每一道手工,看见非遗精神”,作为非遗传承人,要细化整理传统技艺的每一道工序,形成完整理论,而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

    田静从2009年开始带徒弟。那时没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一些人不能理解学习手艺到底能干什么,对他们的生活又会有哪些改变。田静为此想尽一切办法,还为家庭贫困的学徒提供生活补贴,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

    传习中心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农村青年,很多人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田静非常重视培养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这是基于10年带徒的实践。通过自身努力和技艺学习,原本文化水平不高、就业困难的农村青年,凭借细致的手艺,获得了更大的竞争力。

    对于初到传习中心的学员,田静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要愿意钻研。同时,她也经常提醒学员注意保护视力,多做身体拉伸,养成好的习惯,要有好的手艺,还要有好的身体,“我的视力就在不断下降,长期盯住器皿特别费眼睛,别到时候手到了,心到了,但是视力不行了”。

    师徒之间、学徒之间的传帮带,不止体现在手艺上,还有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以及相互碰撞出的关于作品灵感的小火花。

    在一个没有太多就业选择的西南小县城,农村青年不仅掌握了手艺,更在岁月流转间,获得了传统工艺带来的文化滋养。对于师道的敬畏,对于礼仪的重视,对于他人的包容,一点一滴重塑了他们。

    就这样,长于乡土的建水紫陶,逐渐有了更多年轻后生去接力。对于他们而言,改变的不只是就业现状,也改变了整个人生。

    李丹丹已经跟着田静学习了5年,她把拜师视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觉得很幸运。“师傅教我泡茶,教我待人接物,教我做东西,让我身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会像以前那么焦躁,更多的是包容与理解,心态平和地去处理事情”。

    自2004年成立陶茶居,田静为留住“土”味和守艺付出艰辛与不易。创新的活化传习方式让人们记住乡愁,也留住了血脉中文化的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乐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25日 05 版

替友尽孝十五年
活态传习 记住乡愁
张娜诵读的是陪伴和温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