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回声

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被点赞

曹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1月09日   07 版)

    记得读小学时,班主任把我的一篇作文投到当地的“中小学专刊”,没想到被刊用了,引起全校轰动。校长在全校集会时朗读了这篇作文,从此我就成为学校所谓的名人,当时颇有“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此我真把自己当成了未来的大作家,经常收集一些好词好句并写在摘抄本上,喜欢读报的习惯也是那个时候养成的——父母一口气帮我订了很多种报刊。

    事隔30多年后,我当上了老师,这种情况再次重现。

    我班李航的作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版上,这是学校建校40年来学生第一次发表作品。学校顾书记在全校教师群转发了祝贺,并得到全校老师的积极回应。同时我也在家长群里转发了报样的照片,随之而来的是一片片的祝福和羡慕。李航的爸爸更是开心极了,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转发了几次,还给班上每位同学买了一瓶饮料。同学要把作文贴在墙上,我征求了班委的意见,建议对待荣誉更需要有仪式感,不如买一个相框装裱起来,放在门口的台子上。我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到了“羡慕与崇拜”——的确,班集体中需要树立起英雄式的榜样。

    孩子的成长中不能缺少点赞。我在这所地处城市边缘的寄宿制学校里担任初三班主任工作,学生每周了解外界的出口基本上就是几份相互传阅的报纸,其中,团委订阅的《中国青年报》经常被我借阅过来,在晚自修值班时挑出好文章——尤其是中学生版的文章,给学生们朗读。最初是我朗读,再后来学生上讲台朗读,班级慢慢形成了阅读氛围。趁热打铁,我在墙壁上做一张融水性可擦洗的大表格,学生在自己名字下面记录每天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内容。

    最初我放低要求,以阅读时间为奖励,每天表扬前五名阅读时间最长的学生。后来,我逐步开始对阅读内容有了要求,鼓励学生写感受,优秀的文章推选到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会出现高原现象,老师经常鼓励阅读打卡,更换图书,每周不定时抽查全班学生的阅读收获,一起分析文章中的作者想要表达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文中哪些段落能体现出来?你是怎样看这篇文章的?文章中有不足之处吗?如果你来修改会怎么处理……慢慢地,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

    学生阅读的文章多了,下一步该如何输出阅读呢?我鼓励学生们写一写,并选出优秀的作文朗读。有一天晚上值班时,我朗读了李航的这篇《高考,表哥放弃医学选择了殡葬专业》。一个学生提议:老师,如果我们的文章也能在《中国青年报》登出来该多好!

    我一怔,心想:“这个想法很好。”没想到,全班都笑了起来。或许一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太缺少成功的体验,遇到问题会提前否定自己。我跟同学们说:“我们为什么不去试试呢?或许不成功,但不能不去尝试,尝试了就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也知道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未来的成长路上,有很多的机会等着我们,但不能放弃,可以努力尝试一下。”

    晚上,我在值班室仔细查阅往期的报纸,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报纸上的电子邮箱,把这篇文章投了过去。两周过去了,慢慢地,我不抱任何希望了,学生们也习以为常,淡忘了这个话题。

    结果,在周二晚上值班时间,我接到了一个010开头的北京电话。最初我以为是推销电话,差点挂断,话筒那头传出了很温和的声音:“您好!您是曹老师吗?我是中青报的编辑,我想对文章做一个了解……”听到简单的介绍,我差点从教室后面的座位上跳起来,第一反应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作文也能受到《中国青年报》的关注,这就非常好了。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这篇文章会被采用。

    10月19日,当李航的文章在报纸上刊登出来时,刚好赶上学校40周年校庆,学校放大打印出来,放在一块大画板上进行展示。

    学生们看到同伴的作文上报了,都替他高兴。我也观察了他,他很激动,说话都有些颤音:“以前在原校经常被忽视,都快把我当成空气一样了。”我走过去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话也没有说。等他情绪冷静下来,我在他耳边轻声地说:“老师懂你。”

    (作者为浙江省杭州市城西中学教师)

曹刚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09日 07 版

是什么导致初三的女儿有了厌学倾向
成长的道路上需要被点赞
小线条构成大世界
海南环岛高铁助力海南自贸试验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