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杯咖啡可能有关未来吗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1月11日   07 版)

    这家北京的咖啡厅很平常,点单的顾客仰头查看水牌,店员取杯子盛放饮料,环境喧闹,有人聊天,有人敲电脑。

    但它又有一点不一样,门店的14位员工里,有7位听障人士。

    这是某知名咖啡品牌在中国的第二家“手语店”,今年9月正式开业。它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为听障群体提供就业指导。7位听障员工有定制的咖啡课程,7位听人员工则需要学手语。

    店门口,海报上印着“用心聆听爱的声音”,店员围裙上有特殊标记,墙上悬挂着“本周手语课公告”。

    “我们听不见您的声音,但我们很乐意为您服务。”点咖啡时,顾客会在柜台看到这行字,下面标有手语“谢谢”的图示和两条提示,提醒人们将小票或订单码给员工看,旁边还配有手写板。出饮台上方,闪烁的电子屏幕滚动着取餐提示。

    一位咖啡厅店员安静地站着,接过顾客递来的手机,查看单号后,将饮料递给对方。整个流程并不需要言语沟通。

    这种情形让人难以评价。手写板或手机扫码点单,减少了言语沟通的必要性,一方面,是科技铲掉工作障碍,但对店里的一位听障员工来说,他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是想获得一个“自带社交属性”的工作环境。他原本是位建模师,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跟同事没有交流的机会。而他并非全聋,多加练习,说话可能会顺畅许多。

    此外,周末客流量大的时候,站在这家咖啡厅点单柜台前的,通常还是听人员工。曾有一些顾客,需要言语沟通,便寻找着店内的听人员工。

    不得不考虑的现实是,作为消费者,人们走入这家店,是为了购买商品、获得服务。他们或许并不介意出于好心、接受因沟通不便造成的麻烦,比如费时费力。但是必须明确,做公益不是消费者的义务。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4亿人有听力受损的问题,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显示,听力障碍是我国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对于听障、视障人士来说,能接受良好教育、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在公益的前提下,不需要“爱心”来成全的工作,则显得尤其难得。

    2019年,全国残疾人专业康复服务机构达9775个,“康复是残疾人就业、入学、融入社会的前提,也是残疾人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对企业来说,招收残疾人士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也是合理避税的手段。

    某种意义上,它又成为一个营销噱头。手语咖啡店开业之后,专门有顾客穿过半个北京来到这家店买咖啡,只为了“打卡网红店”。

    关于听障人士就业,新闻报道里的故事,色调通常格外温暖。一家开在湖南长沙的西点屋已经经营了9年,老板是一位德国大叔,一边开店,一边给员工授课,迄今已经将20位听障人士培训成资深的西点师傅。疫情期间,西点屋一直在亏钱,但老板没有裁员,“担心他们在别的地方找工作没有那么容易”。

    相比之下,这家面包店给员工提供的“培训”,似乎比手语咖啡店的更“实用主义”。

    在山东烟台的外卖送餐大军里,也有一支“无声骑士团”。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为拥有一份能自食其力、又不需要语言沟通的工作而庆幸。

    从更广阔的维度上来说,没有一个人是堪称完美的。

    我们相信,无论是科技还是观念的进步,都会进一步拉平这个世界,使每一个“缺憾”都化为平等的日常。但在更美好的目标实现之前,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很多人面前,技术削去的“门槛”后不是世界,而是下一道“门槛”。

    比如,在那家手语咖啡店筛选听障雇员时,企业考虑的因素也不只是员工本身的能力,还包括“家住何处,上下班是否方便”,有没有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使用。

    再一次,我们陷入难以判断的局面——那是一条出于安全考虑的底线,却也是一条隔绝远距离通勤人士的警戒线。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11日 07 版

场外响起的“犯规哨”
那些小格子里的扩张梦
这杯咖啡可能有关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