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赛场上,“年少有为”不再只是期望。
浙江大学蔚蓝防线团队设计的安全防护软件,可为语音交互提供安全保障;山东科技大学“智创绿源”团队,让中深层地热开发更安全环保;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团队的便携式监护仪,让低成本监测心肺数据成为可能。
今年6月,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东北林业大学启动。在这里,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创业团队同台竞技,在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五大类别的比赛中展开角逐。其中,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项目在项目总数中占比最高,为34.6%,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技含量”不容小觑。
与以往不同,本届竞赛回归创业计划本源,取消了以往的创业实践赛、公益创业赛以及MBA专项赛。在引导大学生设计创业计划时,不仅考虑商业价值,更兼顾社会贡献度,让创业大赛和创业计划成为大学生了解国情、进行社会观察、启蒙创业意识、激发创新精神的创业课堂。
从首届“挑战杯”创业竞赛就担任评委的上海寅嘉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爱国说:“‘挑战杯’创业竞赛不是一个短暂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创业教育。”他认为,创业项目从准备、调研、论证、打磨到进入市场,这个过程既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力抓手,也成为大学生日后创业就业的重要资历积累。
“挑战杯”创业竞赛已成为国内大学生创业的“奥林匹克竞赛”。今年,该比赛参赛项目和人数都远超历届,共吸引全国2786所学校的17.9万个项目报名参加,92.4万学生参与其中,1439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
本届大赛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希望借此引领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观察社会,用自己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创业实践让社会更加美好。而赛场上,众多大学生创业者正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这份期待变为现实。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通信卫星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项目,斩获了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类别金奖。据该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研二学生赵钦源介绍,他们团队耗时5年进行反复试验,攻克技术难题,发明了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仪,让原本需要耗时180天才能测量完成的任务在7天内解决。
如何实现餐厨垃圾100%资源化,则是南京大学果核团队主攻的社会痛点。他们到南京各地餐厨垃圾处理厂调研,经过4年的试验发现,黑水虻是最合适的资源型昆虫,可以吃掉高油盐垃圾,并能将其转化为饲料蛋白和有机肥料。现在,果核团队研制出的处理设备每日可处理两吨餐厨垃圾,已经在南京大学投入使用。
重庆电子科技工程学院创业团队扎根武陵山腹地的彭水县,进行了长达3年的深入调查,探索种产销一体的紫苏全株产业链扶贫模式,将紫苏这一植物做成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产业。目前,紫苏创业扶贫项目已辐射彭水及周边4个县的20多个乡镇,种植面积突破5900亩,帮扶398户建档贫困户脱贫,1600多人就业。
作为社会实践和调研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向祖国报到——‘挑战杯’社会实践云接力”活动是本届“挑战杯”创业竞赛的新亮点。
该活动以各省级团委为单位,以参赛团队为参与单元,广泛征集参赛学生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的实践故事,通过点亮祖国地图的方式,展现大学生践行“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的青春风采,吸引了19.5万名学生参与,累计打卡40.8万次,打卡地点覆盖全国2841个区县,实践里程超过1.6亿公里。
其中,黑龙江省5000多个创业团队齐聚云端,1万多名学生奔赴各地,点亮祖国地图两万多次;山东省10万多名学生、9662个创业项目深入全国各地的社区、农村等地调研,用奋斗填充青春底色;兰州理工大学“核心力量”项目团队来到甘肃省天水市最贫困的化岭村,制订出解决当地核桃产销难题的方案;云南大学的实践团队则走进西双版纳的曼拉村,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手把手教村民水稻种植管理技术。
今年夏天,在“向祖国报到——‘挑战杯’社会实践云接力”火热进行的同时,为强化大赛的群众性、客观性、交流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扁平化优势,团中央还设立了向梦想出发——“挑战杯”奋斗出彩云分享、导师会客厅、名师大讲堂、双创云展会、资源对接会、青年思享汇、畅想2050等8项系列主题活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