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3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拖拉机修配厂里的“老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3月22日   04 版)

    第一次来拖拉机修配厂,邓小平穿了一件蓝色中山装和一双解放鞋,当时年轻的车间主任陶端缙记得,眼前的这位老人衣服洗得有点褪色,精神状态不太好。见面就问:“厂里有没有红卫兵?”

    邓小平是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下放江西南昌市郊新建县望城岗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的。“老邓”是他在望城岗被叫得最多的“名字”。

    这位65岁的老人每天上班进门第一句总是,早上好,下班又是一句,明天见,“简朴”“平易”。

    如今,小平小道陈列馆“小平车间”里邓小平当年的工作台上还存放着台虎钳、锉刀等钳工工具,邓小平当时的工作是“钳工”。陶端缙原本是安排他干清洗零配件这个轻活的,可邓小平腿不好,长时间蹲下站起很吃力;让他干技术活,看图纸描线,线条太细,邓小平看不清。

    最后邓小平重新捡起了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学的手艺“钳工”,这是力气活,邓小平手法熟练、内行,引得一旁的工人们大为惊讶。他的工作台在车间一角,这里安静、干扰少,干的活主要是加工拖拉机上的轮带螺丝,因为活干得精到,工友都赞叹说,“起码够个四级钳工”。

    一到车间邓小平就拿起矬子“蹭蹭蹭”地埋头干活,话少,也不休息。在同一车间劳动的妻子卓琳劝他搬个椅子坐一坐,邓小平不坐,“不行啊,我要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夏天,车间闷热,厂领导提出给他专门备一台小风扇,也被他拒绝了。他过得十分节俭,不添衣、少吃肉,在女儿邓榕的记忆中,父亲唯一的奢侈品是“烟”。

    “抽烟是父亲在寂寞之中的唯一嗜好,此时,连烟都少抽了,有时一支烟,一次抽不完,留下半截下次再抽。”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写道。

    复出前,邓小平在江西有过3次外出访问,他从不简单地满足于地方官员“好话式”的汇报,每到一处都会仔细询问,“生产总值是多少”“工人收入是多少”,用数字说话。

    在吉安市郊的一处公社考察期间,养猪场的一位饲养员说养了101头猪,邓小平不顾气味重,钻进猪舍,一栏一栏地数,发现猪栏里只有92头猪时,转头就问村支书,“怎么还差9头猪呢”,旁边的饲养员解释:“还有一头母猪带着8只小猪在外面晒场上。”

    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是邓小平一贯的作风,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井冈山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后,观看当地放映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看到扮演李玉和的演员浩亮出场时,他笑道:“这个浩亮姓钱,‘文化大革命’了,‘钱’也不要了,就叫浩亮”“没钱能干什么,国家穷,人穷,不就没有钱嘛!”

    去瑞金调研时,邓小平已经68岁了,糖厂陪同参观的生产科长怕他吃不消,想要扶他上楼梯,邓小平摆摆手:“不要扶,我还可以干20年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3月22日 04 版

给中国探“路”
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在流水声中轻声欢呼
拖拉机修配厂里的“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