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雅韵东方 蓝绿交融 创新澎湃

“加减、舍得”之间 首都北京秀出新身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11日   03 版)
制图:程璨

    京城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摩天大厦交相辉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建泉/摄

    北京一直被定义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根据2017版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首都的战略定位升级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定位的“增”“减”之间承载了都城重构的诸多设计:老城不能再拆,非首都功能要疏解,城市要解决民生短板,发展要跃上高质量平台,京津冀要建朋友圈。

    2017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发布后,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核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愈发清晰鲜明。

    从首都金名片的老城,到蓝绿交融的副中心;从正在崛起的南部地区,到创新力爆棚、改革气息浓郁的中关村,年轻的首都建设者参与并见证着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为牵引的北京,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

——————————

    90后楼吉昊的“舞台”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作为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的责任规划师,他用脚步丈量离故宫最近的胡同群,更用一双年轻规划师的眼睛,打量着这座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

    走进这些胡同,他一一推开院落里的每一扇大门,倾听民声:有大妈希望胡同里有块地儿晒太阳,也有大爷想要个下棋的小桌子……这些老街坊们的情感、生活需求他都尽力满足。

    楼吉昊就职清华同衡规划院。眼下,他和一大批年轻的规划师,正在完成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为“建设一个怎样的首都”规划蓝图。40岁的于润东、杨军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的规划,力求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来实现副中心的高标准建设;80后孙福庆沉浸在古建筑的细节打磨中,希望给老胡同设计最合适的门窗,既要保护好老城,又要让老城的居民触摸到现代化生活……

    老城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

    北京核心区控规这样描述古都未来的模样:“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在核心区控规的技术负责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看来,这意味着未来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可以品味历史、可以感受文脉、可以享受生活的图景,“老城不仅好看,还要好用”。

    近年来,北京致力于老城保护,在“宜居”上格外下功夫。东城区17个街道全部聘请责任规划师,将修复、修补和宜居相结合。

    楼吉昊对此深有感触。2017年他刚开始走进胡同调研时,老街坊都没在意。在他们印象中,胡同整治过好几回,最多也就刷刷外立面。这次,规划师们走进一个个院落,不厌其烦地与居民拉家常,了解大家的需求,并着手落实。有老街坊说,看来这次修整要的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楼吉昊说,为了把“里子”修到老街坊的心坎里,胡同的责任规划师团队和专业机构联合开发了一个叫“路见”的小程序,那里汇集着老百姓对胡同现代化生活的设想,大到胡同的停车难题,小到一个路灯的安置,规划师都会努力去实现。

    提升一条胡同的居住环境,规划师可能要来回几百次,喜欢种花的街坊想要一个花坛,经过规划师的用心捕捉,把杂物清理后,就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口袋”小公园。

    停车,无疑是核心区最难事之一,一些胡同给出解决方案。在规划师腾挪下,东城区东四九条胡同口整理出一片空地,足够停下胡同里居民的车。随着各种花式占车位消失,胡同重归宁静与疏朗。

    生活趋于便利,胡同吸引了年轻人眼光。今年3月,95后创业青年陈跃天搬进北京西城区杨梅竹斜街片区茶儿胡同的一个共生院。推开这座四合院的大门,陈跃天租住的房间,有独立卫生间,开放式厨房,有地暖和空调,舒适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陈跃天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在胡同打拳时,让他有一种脚踩大地的踏实感。共生院里京腔京味的街坊四邻,让这位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触摸古老的北京城。对他来说,北京老城可品、可用、宜居。

    楼吉昊说,这样的新老共生模式是规划师最乐见的。新老建筑、新老居民,以及新老文化有机共生,让胡同充满活力,也让北京这座老城生机盎然。

    腾笼换鸟、留白增绿,让城市有机更新

    2020年,北京市宣布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有舍有得,首都用5年时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67家,疏解腾退市场、物流中心919个。

    “减法”换来了美好生活的“加法”。5年间,北京市见缝插绿、留白增绿,让城市绿地增加3600公顷,老百姓身边多了460个口袋公园,2020年全年有2/3的日子空气质量都能达到优良标准。

    “减法”没有减少GDP,2020年北京的GDP站到了3.6万亿元台阶,新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37.8%,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

    在北京,最大体量的“腾笼换鸟”当属动物园批发市场及周边十余处批发市场退市,金融科技登场。

    今年年初,北京动物园交通枢纽边的一座大楼全新亮相。夜晚时分,大厦临街一侧,一条150米长、双层挑高、由通透落地玻璃打造的“星河长廊”宛如银河闪烁,颇具时尚感。

    六七年前,这里还是“动批”的核心区域四达大厦所在地,内有5家批发市场,档口林立、车来车往、水泄不通。疏解非首都功能后,批发市场退出了,少了往日的喧嚣,老城“静了下来”。

    寻找替代产业之时,金融科技浮出水面。动批地区与中国“最富”的街——金融街,高科技企业最密集的村——中关村,形成区位上的三角形。

    一手牵金融,一手牵科技,“动批”建筑群转身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以下简称“金科新区”),四达大厦更名为新动力科技金融中心,成为金科新区的核心区起步楼宇。

    作为承载金融科技“国家队”“独角兽”“生力军”企业落地的金科新区核心区,近期已有中央结算公司、奇安信公司、神州数科公司等业界知名头部企业落户新动力科技金融中心。

    做全球创新人才首选地,成为这一区域的目标,这正是北京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国际创新中心的一个注脚。

    40岁的梓楠赶上了这班车。他曾是南方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高管,2020年到一家央企旗下的北京混改公司做负责人,开始了大数据+金融的新工作。曾有朋友担心,由体制外到半体制内,从南方到北方,他是否适应?

    梓楠看好科技赋能金融领域,对北方的气候、办事风格做好了心理准备。令他没想到的是,金科新区为企业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务,有很好的营商环境,创业者只管安心打拼。

    根据北京西城区2020年发布的金科新区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之前,金科新区要加速金融科技高精尖人才聚集,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10名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企业家、100名行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1000名“金融科技创新工匠”,更多的机会属于像梓楠这样的创业者。

    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主副共兴

    2016年,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国际竞赛”时,规划师杨军和于润东都只有35岁。当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2支团队参与了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蓝图的设计。中国年轻规划师和他们团队提出的诸多理念,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成为副中心火热的建设场景。

    忆起当时与国际设计师同台竞技的场景,杨军说,他们在方案中提出,与国外一些副中心的建设不同,北京城市副中心既要建设一个全新的区域,又要兼顾通州老城的更新,尤其是老城的民生改善,需要一并考虑。如今,他正参与原通州老城内的“双修”。

    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的批复提到,要建成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要保持历史耐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北京治理“大城市病”作出示范带动。

    于润东和团队承担了占副中心面积7%的一块区域的规划,那是有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相当于3.8个颐和园。

    这座城市森林公园以“近自然、留弹性、活文化”为设计理念,栽植近百万株各类乔灌木,林木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这一区域之前是有20多年历史的东方化工厂。将这片公园遗址规划为森林公园彰显了副中心规划中所描述的“蓝绿交织“的城市图景,成为副中心生态版图建设上的点睛之笔。

    城市绿心面向公众开放不到一年,已成为新的打卡地标。而于润东知道,在规划绿心时,这里不仅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地方,也是作为副中心的文化中心。规划师在绿心的西北角留下了一组建筑,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被称为绿心的“三大件”。

    今年“五一”前夕,三大建筑已经封顶,2022年将竣工。白天亲近自然,晚上享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将成为可能。

    在做副中心规划时,杨军和团队构想要在城市规划“家园中心”,打造舒适生活圈。

    而当下,建设若干个家园中心,是城市副中心控规在民生领域的一大亮点。目前,中仓社区利用小区废弃的锅炉房改造建设的家园中心基本建成,将为周边居民提供养老、医疗、教育、休闲等综合服务。2021年,城市副中心将开工建设玉桥街道等4个家园中心。

    “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将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规模,一年一个节点,实现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一个高标准、具有世界眼光的新区将屹立首都之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11日 03 版

“加减、舍得”之间 首都北京秀出新身姿
青春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