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莎车县等10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第一人口大县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莎车县341个贫困村退出,23.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9%降至0。
莎车县人社局培训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欧杨说,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县共有18至59岁的城乡劳动力38.62万人,全部落实一人一岗就业,其中93%就近就地就业。
——————————
翻开莎车县佰什坎特镇明园村的就业台账,639名劳动力的职业多达20余种,有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电机维修员、流动摊商、保姆、食品加工员、保育员……
而在4年前,明园村就业渠道并不多,男性种地养羊,学砌墙、当小工;女性忙农活,学裁缝。多数农民不愿外出务工,31岁的依明尼亚孜·吐尔逊认为,“出去打工的话,地谁种?羊谁放?”
和产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新疆工信厅一级巡视员彭季,2018年1月开始在莎车县伊什库力乡克什拉克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发现,全村没有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是一个产业“空壳村”。
莎车是典型的农业大县,36个乡镇分布于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常住人口10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29万人。
从邻县来到佰什坎特镇任职镇长,阿地力·吾布力的第一感受是人多,“看街上的行人,天天都像是巴扎天。”
勤劳的农民买提努尔·买买提曾经在县城等了3天找不到活,只好放弃了就近就业,远赴阿克苏火车站托运部干了3年搬运工。
为了打破就业困局,莎车县抓产业带就业,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劳动力“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成为现实。古老的莎车,就像装配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
村里产业太多了,农民开始挑活儿了
33岁的瓦杰木·尼亚孜是莎车县众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山养殖基地配送部的班长,每天,他要协调13辆配送车往返县城三趟运送鸡蛋和鸡肉。这位乌达力克乡英艾日克村的村民,月工资3300元,现在他言语间充满骄傲:“村里产业太多了,农民开始挑活儿了。”
农民的变化来自一位“鸡司令”。2018年1月,新疆工信厅选派贺建生到深度贫困的英艾日克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村民“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外出务工人员数量较少,贫困户缺乏增收渠道。
贺建生认为,要发展还得靠产业。
一番考察之后,他瞅准了养鸡。莎车县人口多,市场消费潜力大;当地群众喜食烤鸡,一家烤鸡店曾一天卖出去1000只烤鸡;加上养鸡门槛低,回报周期短,几个月就能见效益。
贺建生自掏腰包3万元,发动村民将闲置的500平方米羊圈改造成鸡圈,计划养殖第一批5400只肉鸡。
当时,农民没有听说过规模化养鸡,贺建生组织村民开会,动员贫困户一家出资500元入股,等鸡出笼后分红。
“我们养过鸡,卖不掉,入股的钱肯定赔光。”没想到老百姓谈鸡色变。
贺建生无奈之余,掏出了自己的工资卡,“我月工资4600元,除了每月给娃娃交幼儿园费用,其他都投入到养鸡里。我本人不拿任何分红!”
一位老太太感动地哭了,决定入股。其他农民仍不放心,“你万一临时走了怎么办?”“自治区规定,第一书记3年内不更换!”
瓦杰木·尼亚孜成为首批入股的32家贫困户之一。两个月后,他拿到了800元分红。尝到甜头之后,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事实上,“鸡司令”并非孤军奋战,而是“集团化作战”扶贫。作为新疆工信厅派驻莎车的17个深度贫困村的总领队,彭季说,“无论是工业项目还是农业项目,我们都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和运营,项目前期由第一书记共同论证,实施过程中由其中1人牵头,成果由村贫困户共享。”
仅2019年,17个深度贫困村每个村从养鸡产业中得到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近400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总金额突破140万元。
第一书记迟早都要走,以后怎么办?必须要引进市场化运营。2019年,经资产评估后整体转给莎车众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17个村每村一个合作社入股,每年拿固定分红。
在市场拉动下,养鸡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陆续建设了屠宰厂、有机肥厂、蛋托厂,打造成集养殖、屠宰、销售、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从英艾日克村,扩展到全县5个大型养殖基地,吸纳500名员工就业。英艾日克村民人均收入从2018年4600元提升到2020年的13600元。
大棚种植、服装企业同样也是“集团化作战”的扶贫模式。
52岁的克什拉克村农民吾守尔尼亚孜·买买提一家五口人,拥有2亩核桃林套种小麦,2.8亩的大棚一座,以前一年忙到头只能收入几千元。
虽然有乡农技站指导,但因为种植技术不高、销路不畅,村里67座传统大棚因为没有经济效益,逐渐变成农民的菜园甚至撂荒。彭季找到上海援疆的浦莎农业公司,将大棚整体流转,一个传统大棚安排一人就业。
吾守尔尼亚孜·买买提成为一座大棚的种植管理员,月工资1800元,加上自家大棚流转给公司的年租金1500元,依靠大棚,他年收入2.31万元。目前,在莎车县,共有800位农民和吾守尔尼亚孜一样,转型为浦莎农业公司雇用的产业工人。
工厂开到家门口 农民从就业变择业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农民都希望走出家门进厂门。”佰什坎特镇党委书记种社峰说,从2019年开始,该镇陆续引进了4家服装厂和1家电子厂,可以吸纳1000多名员工就业。
为了寻找赚钱的路子,仓巴扎村民艾尔肯·喀迪尔曾经忙碌地在外奔波:春天去吐鲁番挖葡萄藤,夏天去阿瓦提县管理农田,秋天去库尔勒摘棉花,虽然赚钱,但他并不放心年幼的孩子和日渐衰老的父母,总希望能陪在他们身边。
2019年4月,莎车海舟制衣有限公司落地佰什坎特镇,43岁的艾尔肯·喀迪尔成为一名月入2000元的熨衣工,爱人开了一家卖保健品的商店,收入稳定,小日子越过越好。
莎车海舟制衣有限公司车间经理周长清说,来莎车就是看中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为了在南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疆从2018年起陆续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企业吸纳新疆籍人员就业,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新增就业补贴、每人2400元的岗前培训补贴,享受特殊电价、补贴出疆运费等。
佰什坎特镇明园村党支部书记努尔艾合买提说,“近几年,村干部作风转变很大,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岗’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了群众包联帮扶全覆盖,就业情况可监测;为了让农民没有顾虑地外出务工,干部给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托管牛羊、照顾孤幼等。”
曾经无所事事的闲散青年依明尼亚孜,加入了养殖合作社,把小畜换大畜,专心搞养殖,一年光34头牛的收入就达8万元。
塔尕尔其镇奥依塔格村驻村工作队来自新疆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该院野外勘探作业多,从2018年开始,村里陆续有127人(次)农民走出家门,和勘探队一起去戈壁荒漠野外作业。
36岁的买提努尔·买买提踏实能干又好学,去年在勘探工地一待就是7个月,从事取岩心、标号等辅助工作,一天8小时,月工资4500元。去年11月回家后,他立刻把3万余元的工资换成了两头牛。
“挣钱多不多?身体能不能受得了?”一个冬天不断有邻居来向买提努尔打探消息。
脱贫以后,奥依塔格村农民不再满足于普通的就业岗位,他们开始对比不同的就业岗位收入,准备“择业”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