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生命会逝去 中国工业的精神财富永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21日   03 版)

    2019年3月21日,工作人员展示新松智能制造平台。 新松公司供图

    辽宁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部部长杨晓陶介绍说,“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于辽宁。

    辽宁重工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共历时8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辽宁共投资65.1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1.8%。其中,用于工业建设的投资为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宣教部副部长王莹说,“一五”结束时,辽宁固定资产原值占全国的27.5%,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当时,全国17%的原煤产量、27%的发电量、近30%的金属切割机床、50%的烧碱、60%的钢均产自辽宁,辽宁成为新中国最早建成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

    伴随着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诞生和发展,一大批科研人员、大国工匠不断涌现。

    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2011年1月14日,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当“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颁发给师昌绪院士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昌绪却将获得的500万元奖金捐为奖学金,用于奖励在中国金属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被誉为“中国材料学之父”的师昌绪,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研究创始人之一,他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0余项。

    他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7年调到鞍山钢铁公司。1948年至1955年留学美国,获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回国前,师昌绪的导师对他说:“你想回国,如果因为(在这里)职位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

    师昌绪平静地回答:“都不是。在美国,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就这样,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来到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并很快承担起一系列国家急需的金属研究任务。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工业面临极大困难,特别是高温合金的生产制约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师昌绪根据我国缺镍少铬、又受到国际封锁的情况,提出以铁基代替镍基合金的科研思路,为发展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闯出了新路子,由他领导的课题组攻克了包套挤压工艺难关。

    1964年,航空研究院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师昌绪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战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他们与发动机设计和制造厂等合力攻关,攻克了型芯定位、造型、浇注等一道道难关,于1965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这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只比美国晚了5年。而英国整整用了15年时间,才走完这段路程。这种叶片装备了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生产的大部分先进发动机。多年来从未因为该叶片的问题出过任何事故。

    1984年,已过花甲之年的师昌绪离开工作生活了29年的沈阳,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但他仍一直牵挂着沈阳金属研究所的发展,每年都会回去看一看,听听工作进展情况,90多岁了还去工地上看新建的研究大楼,直到生病住院。

    他常说,“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曾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对他的颁奖词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马德有工具”

    马德有是国营黎明机械制造厂的工人技师。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航空工业战线上的攻关尖兵。如今,他的塑像耸立在黎明公司厂区内,职工们每天都能瞻仰到老劳模的风采,鼓舞着后人继续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

    1949年3月,马德有参军,在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任技术员。当时工厂的设备非常简陋,材料紧缺,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修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马德有吃、住在车间,先后制造5种修理飞机发动机的专用模具、夹具和试验设备,提高了工效,保证了修理质量。他所创造发明的工具设备,被工友称为“马德有工具”。

    后来他又自己动手利用废旧器材,制造成功活塞发动机汽缸研磨机,加工效率提高6倍。1951年6月,马德有转到111厂装配车间工作。他发现洗涤发动机零件都是用人工洗涤,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浪费能源,便找来一些废泵、废管、废槽、废喷嘴,成功研制出洗涤机,使洗一台发动机零件所需工时由100小时降到10小时。

    1956年1月,马德有调入410厂,任装配车间前机匣工段长。虽已年近半百,但为了参加新机试制,仍刻苦学习文化和新技术。作为老劳模,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攻关,被誉为“攻关尖兵”。

    20世纪70年代中叶,工厂生产的某型发动机发生事故,涉及数千台发动机,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影响空军的训练和战备需要。退休在家的马德有听说后匆忙赶到工厂,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对发动机各部位的透彻了解,他提议制作一件能拿到空军外场进行检查的专用工具,结合理化实验室制定的化学鉴定法,应该可以确定哪些发动机有问题。

    经过这样的鉴定过程,需要返厂的就只是一小部分发动机了。他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厂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极大支持。办法虽然有了,但没有检查工具。马德有主动请缨,自己动手画图,找材料加工。

    虽然年纪大了,腿脚不够灵便,他却每天早早就来到车间,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一件近乎于机械手的工具终于诞生了。这个长不足1米、直径不足30毫米的工具,工作起来准确率达100%,这项发明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一个特大难题,给工厂挽回了几千万元的损失。

    为表彰马德有的特殊贡献,国营黎明机械制造厂在1975年和1976年连续两年破格将他评为劳动模范。1977年底,马德有患胃癌住院,领导和职工去看望他,他说:“别看我70岁了,可我不服老。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发动机亲手装配送上天。我病好出院后,有需要我时,我还是要干的。”

    1978年1月,病魔夺去了马德有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永远的财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1日 03 版

辽宁:一线青工续写大国工匠传奇
生命会逝去 中国工业的精神财富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