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乡土文化“反哺”乡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5月12日   04 版)

    “当阳光照耀山巅,我总会顺着那光芒望向高处。那祥云缭绕的山巅啊,祖先们是否端坐其上……”身穿彝族服饰的少男少女怀抱吉他围坐于火塘,彝族民谣悠扬的歌声萦绕在夜空。这是由6名00后彝族少年组成的原创乐队“拾光者计划”演唱时的场景。这两年,他们彝歌演唱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2021年7月还夺下《中国彝歌会》冠军。

    85后青年刘烨龙便是为乐队种下“民歌种子”的人之一,也是这些大凉山的孩子们认识的第一个汉族人,今年是他在当地支教的第十一个年头。过去,深山里的彝族村落生活条件不好,环境也是脏乱差,村民自己都觉得民歌“土气”。

    但是自脱贫以来,“生活好了、环境美了,许多青年返乡振兴乡村文化,加上乐队还成了‘网红’,村民都很受鼓舞,觉得民族的东西是最美的!”刘烨龙坚信,文化艺术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而乡村振兴也促进了乡土文化的繁荣。

    文化“反哺”农村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自河北省沽源县的35岁“宝妈”李瑞芬对此深有感触,她在快手平台直播教成人识字至今一年零两个月,拥有近38万名学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民有了稳定收入,也想多学点文化,至少能用手机打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文盲率从4.08%下降至2.67%,但仍然有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3775万多人。据李瑞芬统计,她的粉丝主要是35至65岁、地处偏远地区的成人文盲,特别是未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我来自农村,现在有能力后,就想尽自己所能用文化‘反哺’农村。”

    李瑞芬从最简单的声母、韵母开始,反复教练拼音,每天教8个字,还和学员在直播间连麦,帮忙纠正错误。有个67岁的女学员,坚持听课3个多月,已经学会了四五百个字。

    来自贵州某山村的粉丝小月(化名)儿时因家庭负担重,一年级就辍学回家,吃尽了没文化的苦,现在村村通网,她从网络上跟李瑞芬识字。她说,“瑞芬老师就像一支蜡烛,带来了希望的光亮。我也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他人的尊重。”

    将目光转向乡村

    乡村振兴节目有多受欢迎?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14部、公益广告27621条次、纪录片25部、动画片4部、文艺节目21档,收视效果表现优异。

    B站UP主“导演小策”(张策)的不少作品,被许多90后、00后评价为“看到了真实又可爱的农村”。张策将经典电影情节与“乡土元素”巧妙结合,请来村里的大爷大妈本色出演,广受网友好评。截至目前,他的《广场往事》系列视频播放量累计超过9000万次,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330万次。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其蕴含的乡土文化、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必须看到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指出,乡土艺术是乡村生产与农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乡土艺术根植于乡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唤起情感共鸣,具有最广泛的生命力。

    张策觉得,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人。“需要更多创作者看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并产生兴趣,发现更多乡村文化的美、商机和宝藏。”他呼吁更多文艺工作者将目光转向乡村,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带动大家共同助力乡村文化传播。

    乡土文化繁荣之路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文化”出现6次,“文明”出现4次。“繁荣和振兴乡土艺术,是振兴乡村的主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之一。”朱启臻说。

    近年来,各地围绕乡土艺术振兴乡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9年4月,浙江省宁海县制订了艺术振兴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当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作为计划试点的葛家村,通过艺术家和村民共同设计改造,打造了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300多种文创产品,2021年旅游人数超12万人次,旅游收入逾600万元,吸引回乡创业投资总计18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胡振通认为,宁海模式投入小、效果好,可复制、能推广,是一个唤醒农民集体意识和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路径。

    朱启臻强调,通过乡土艺术振兴乡村,需要充分认识乡村作为乡土艺术载体的重要意义,处理好乡村保护与乡土文化发展的关系,深入挖掘乡土艺术的综合价值,丰富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可以采用“老瓶装新酒”“新瓶装老酒”的理念,使乡土艺术得到传承。乡土艺术发展要与时俱进,让村民享受现代化成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5月12日 04 版

接续奋斗 乡村振兴气象新
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新篇章
乡土文化“反哺”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