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工业遗产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密切相关。工业遗产故事首先应当面向青少年,一方面,我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工业精神特别是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重要精神谱系当中的故事,可以给予青少年以文化滋养,形成非物质类工业遗产资源的合理化再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在下一代人中培育起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
——————————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我国科普工作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被誉为“理工科当中最具人文情怀”的一种文化活动,与科幻文学一道,构成了科学与文化的交响曲。
在我们的科普工作中,有一项正“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密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关注度仍有待提升,这就是工业遗产科普。我国作为工业遗产后发国家,工业遗产的命运一直在“拆”与“保”之间纠结,许多“应保未保”而有着重要科学技术价值的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灰飞烟灭,有些工业文化资源随着遗产本体的更新改建而湮灭,甚至走向“二次废墟化”。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他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浦水厂滨江段,沿滨江栈桥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上海,中国工业的发祥地,现在已是沧桑巨变了。如今,“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特别是资源再利用,离不开工业遗产科普工作。导致我国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业遗产科普一直“在路上”。工业遗产科普要想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我认为,新时代的工业遗产科普有如下三条路径值得重视:
首先,“工业遗产故事”的宣教工作应当被及时提上日程,尤其应落实到青少年阅读当中,真正做到工业遗产资源的再利用从娃娃抓起,形成工业遗产再利用与树立青少年价值观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首先应当具备的是“故事属性”,即一个工业遗产本体中本就蕴含着一个或多个故事。它们是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非物质类遗产,许多工业遗产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密切相关,如何挖掘“工业遗产故事”,使之通过宣教,形成“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是工业遗产科普的当务之急。
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工业遗产小故事的画册等图书,但这类出版物多非专为青少年所著,“读屏时代”的成年人则往往懒于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工业遗产故事首先应当面向青少年,一方面,我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工业精神特别是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重要精神谱系当中的故事,可以给予青少年以文化滋养,形成非物质类工业遗产资源的合理化再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在下一代人中培育起保护工业遗产的自觉性。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如一些画报的专栏、漫画和绘本等纸质阅读形式,讲述我国的工业遗产故事,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用动画片、小视频与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于工业遗产故事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的工业遗产科普工作。
其次,应积极推动工业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与文化街区等公共场馆建设,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以文旅融合促进工业遗产科普工作,形成“文创+科普”的新风尚。
工业遗产科普的目的在于工业遗产资源合理再利用,其关键在于当中蕴含的文化资源不能随着遗产本体的拆迁、更新而湮灭,而是应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公共空间介入提升其再利用价值,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如工业遗产博物馆、展览馆与文化街区等。
场馆建设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对照我国从工业遗产大国迈向工业遗产强国的要求,仍有努力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业遗产点的数量是德国的25倍,但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数量,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加上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增设的展览馆、文化街区,数量也不到德国的一半。
场馆建设的不足,造成了目前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的滞后,许多工业遗产点经过各种方式开发时,未规划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即使留作公共空间的文化街区,也都商业化运作,这导致了目前场馆建设的低水平。公共空间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工业遗产项目的经济效益,尤其在访客吸附、引流的层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创赋能意义,不但具有社会效益,更具有经济效益。今后的工业遗产科普,理应通过相关政策支持与具体再利用项目的合作,从传统科普走向“科普产业”,形成“文创+科普”的新风尚。
最后,工业遗产科普应该走“大科普”路子,借助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的文旅特征,将工业旅游与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打造依托“遗产传播”的新范式。
遗产传播是近年来国际传播学界与遗产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新议题,它认为,文化遗产具有旅游观光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遗产自身所蕴含文化内容的有效传播。遗产传播包括但同时也超越了文本、影像、场馆等传统科普形式,显然是一种“大科普”范式。
我国工业遗产本体资源再利用,包括场景再造、社区参与等路径,这些路径都与工业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办、国办近期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门提出“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工业遗产本体资源要实现积极有效的再利用,工业旅游当然是一个重要路径,它既包括前文所提之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馆建设,同时也包括广义上的文旅融合——通过民宿、餐饮、野营、研学、城市徒步等“微度假”方式,借助AI、AR与VR等文化场景前沿技术,紧密地与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构建依托遗产传播的工业遗产“大科普”新范式。
综上所述,新时代工业遗产科普要聚焦新问题、反映新需求、瞄准新动向、拓展新观念,以求新求变之追求,实现路径上的新突破与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业遗产科普体系,以满足新时代我国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的新要求。
【作者系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执行副主编】
韩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