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曾作为北京冬奥会保障工程的太锡线(河北崇礼太子城至内蒙古锡林浩特)全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即将开通,孙亚杰又成功完成一次时间紧、任务重的铁路车站信号楼的施工调试工作。
在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一分公司,副班长孙亚杰所在的女工班,现有17名成员,平均年龄32岁,日常负责铁路信号设备的线把预配、竣工图制作、继电器铭牌雕刻,以及施工现场信号楼室内配线、焊线、校对和配合试验等工作。
信号,相当于铁路的“眼睛”和“耳朵”。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商业运行速度和运营里程居世界首位,其最大的保障之一就是高度可靠的信号系统。而女工班的主要任务,就是用高质量的接线,让信号系统稳定可靠安全运行,确保一条条铁路的“耳聪目明”。
这支队伍的前身是1971年7月组建于秦岭深山、嘉陵江岸边的宝成铁路王家沱车站的铁道部电化局电气化一处四段一分队女工班,她们是中国第一代女接触网工,先后获得了铁道部及国家级的荣誉表彰,她们的事迹曾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影片《女接触网工》而广为传播。
多年来,女工班先后参与了大秦线、昆广线、京广线等多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的建设,参与施工车站近500座,完成7000余个机柜的放线和焊线工作,准确率100%,是一支守得住后方、敢于上一线,哪里需要就即刻奔赴哪里的女子突击队。
一起去的就剩我一个
生活中,1995年出生的孙亚杰脸上时常露着甜美的笑容,职场上,她已是一名有11年工龄的老员工。
2012年,孙亚杰从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毕业后,在天津地铁信号维管从事信号检修工作。利用下班时间,她勤学苦练,当年就考取了信号工中级证书。
2016年,来到女工班,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长白项目两家站的建设。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4摄氏度,严寒影响了信号楼室内放线焊线进度。
可当时的信号楼机柜还没有入楼,无法施工,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孙亚杰提出机柜线缆预配法,在料库提前预配机柜线把,当机柜入楼组立后,其线缆布放大部分已经完成,再将预配绑扎好的芯线敷设在机柜走线槽内,保证安全的同时还大大缩短了工期。
每天看似简单机械性重复的工作,在梯子上布线一站就是几小时,酸痛肿胀只有经历过才最能体会。“我年龄小,身体机能恢复得快,睡一觉就能满血复活。”孙亚杰每次都率先登上梯子。
白天零下20多摄氏度,为了保暖,她围着大厚围巾,穿着好几层羽绒服,从施工现场找个线系在腰上,防止漏风。焊线都很精细,为了保持手感,大家都不戴手套操作,后来实在冻得不行,就戴着剪了指套的手套。
“有点难以接受,觉得怎么这么艰苦。”当时一起去了8人,有和自己一批入职女工班的,也有从其他项目调过来的,但干到最后,只剩孙亚杰一个了。
“去了就要坚持下来,不能给家人丢脸。”长白项目将近一年时间,坚持下来的孙亚杰感谢那次经历,“不光焊线手法提高了,心理上也是一种历练。”后来,孙亚杰觉得,再大的困难自己都有信心克服了。
今年中铁电气化局组织评选首届劳模,孙亚杰成为这项荣誉最年轻的获得者。“最大的成长和收获就是对自己更加高标准、严要求了。”工作性质不允许她摆烂、佛系,而劳模的荣誉也让她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新老传承,很多弯路就跨过去了
任务经常是突击性的,接到命令就要立即奔赴,去各个工程项目完成布线、绑把等一整套精益求精的工艺。焊线质量是否达标是确保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正是如此,班长王济燕经常把焊线操作的流程和规范不厌其烦地教给新成员。
国庆前夕,女工班接到紧急驰援通知,前往贵州项目,王济燕带着10名姐妹赶到大山深处的项目一线。
这次执行任务的,有一半是刚入职一个多月的新人。尽管她们已经完成了实践所需的各项培训并通过考核,但大多是第一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操作。项目要求时间短、任务重,这也给了新人很多无形的压力。
00后董杰入职女工班之前,曾做了两年小学教师,数学专业毕业的她对于铁路信号知识“隔行如隔山”。在实训基地练习,工作环境相对简洁,线路也比较少,到了现场,线路多而杂,难度增加了不少,但“好在姐姐们都很愿意教我”。
最后一天,快完工了,紧张中董杰错把本来应该焊接在一起的第一根和第四根线焊成了第一根和第三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多亏现场技术人员及时发现了。头一次出差就出了差错,“当时汗都流到下巴了”,让她感激的是,有两位姐姐及时站出来安慰她,帮她纠正了错误。
看着她们熟练地操作,董杰暗下决心,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不是个很灵光的人,工作中接受程度很慢。”刚开始练习缠铜线,姐姐们一天能完成200个,董杰一上午就做了两个,还不是很合格。姐姐们一遍遍教,自己一遍遍练习,20天后,她也能缠得很好了。
比董杰早几天入职的郭亚楠,虽是信号专业科班出身的,但实际工作与学校的理论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异。得知可以到一线,迎来自己第一次专业实践,她兴奋得出发前一天半夜两点半还没睡。
到了现场,郭亚楠经历了不知从何下手,也遇到过返工。焊接的线板很小,安装在高处,周围光线又暗,需要戴着头灯、站在梯子上完成。刚站上去的时候腿都在抖,但她没退缩,“姐姐们可以,我也可以”。
老员工高颖这次的压力并不小。“带着这么多新人,不光自己干,还要照看着新人。”她介绍,在信号楼的活都挺繁琐,一步出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多数时候,她旁边是新入职的李欣怡,高颖一边顾着自己的活,一边一步步教她操作,“光做对还不行,还要求美观、工整”。
这是新人参与率很高的一次紧急项目,王济燕替大家捏着一把汗,发着烧坚持到现场盯着新人干。“姐姐们愿意教,年轻人乐意学,很多弯路就跨过去了”。
打造最美风景线的人 自己却没空体验
在女工班,这么多年来有个不变的宗旨——“一切为现场服务”。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抢工大干的时候,王济燕几乎与她的信号组合柜“形影不离”。长时间双手裸露在外焊线分线,大家的双手和胳膊被焊锡丝上喷射出的松香烫出了累累的疤,却从不叫痛;长时间站立着工作腰累得直不起来,她们不叫苦;从早上6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也不叫累。
和很多人一样,2005年就到女工班的高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说出差,拎包就走”。9月从贵州回来,国庆假期回了趟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节后一刻不停,她又奔赴内蒙古太锡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如期开通,大家4时就爬起来了。这么多年,每一个项目都是这么过来的,与时间赛跑、在严寒酷暑中作业……“大家都习惯了”。
多年前,高颖曾参与过被誉为最美高铁线路的合福铁路的信号铺设。“当时可荒凉了,早上6点出发,加班到晚上10点,每天要摸黑靠手电筒的光照往返施工现场,有个同事还掉进了现场的大坑里。”
遗憾的是,高颖到现在也没能体验一次这条最美风景线。但作为铁路人,她特别理解,“最偏最远的地方,我们总是要先行第一步。”
张慧敏是孙亚杰的师傅,带着她从一个新人一步步成长起来。
成昆线昆广段达速扩能改造的项目,赶上春节。“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能接这个活的单位就比较少。”张慧敏记得,女工班去了8员大将,负责两个站的室内放线、焊线工作。
她们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还有的双职工家庭,一起在昆广线并肩作战,子女只能临时托付给亲戚照顾,也有像孙亚杰这样年轻有干劲的。
工期紧张,施工任务艰巨,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和昼夜温差大,孙亚杰刚到云南不久就感冒了,发烧38.5摄氏度还带病坚持工作。“本来活儿就很着急,姐姐们那么辛苦都没有休息,我更不能休息了呀”。
蒙华铁路谷村站信号机械室内,女工班7名成员跋涉千里,来到偏远、艰苦的现场,布线、绑把、缠制线环、焊线……她们个个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随着电烙铁落下,焊锡融化在端子片上,轻轻将线头一点,瞬间就出现一个闪着银色光芒、圆润饱满的焊点,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江西省6月室外温度平均高达35摄氏度,信号站房都是刚刚投入使用,室内闷热难耐,女工班成员整天操作着高温的电烙铁作业,豆粒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
温灵芝参加工作已有20多年,是工作上的多面手,工程大干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哪里大干,哪里搬”。她主动放弃多个休假日,“我孩子大了,家里没什么负担,其他姐妹有的孩子小、有的父母需要照顾,让她们多休息,我多干点没啥”。
在女工班,前辈们总是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着年轻一代,几十年如一日。而激励大家的共同信念则是“一切为现场服务”。
成立至今,女工班先后21次获得各级先进集体称号等多项荣誉,其中,2009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发表各级创新成果58项,其中北京市优秀成果7项,中国施工协会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成果11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