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独属于自己的灯火

李娟(25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2月05日   07 版)

    闺蜜送我的元旦礼物是一套国风红皮手帐,样式大小刚好适合摘抄些喜欢的词句。于是,没几日这小本儿就在闲散时间被填满了数页。辞旧迎新,“春祺夏安,秋绥冬禧”;新年自勉,“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冬日光景,“冬宜密雪,有碎玉声”……最喜欢的还要数极具画面感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总会勾起无数冬日限定的温暖记忆。

    童年漫长的雪夜里,世界像一本巨大的深蓝色调绘本,浸在无边安宁的溶溶月色中。那时的我住在胡同里,冬天靠火炉取暖。矮胖的圆筒炉子里填满了蜂窝煤,不时噼啪作响。炉子一侧连着圆滚滚的粗烟囱,沿着墙壁拐着弯,穿过窗户上特意留下的圆孔,一直伸到户外去。每次过年回去,最喜欢的事就是晚饭后待煤块烧到灰白透红,搬个小凳子依偎在老奶奶的身旁,一起围炉取暖。她的双手关节在岁月风霜中已有些变形了,要费些力气,才能从我那比手腕粗几圈的棉袖里勉强拉出我的小手,小心翼翼地靠近暖烘烘的炉火,摩挲着我的手心手背。金黄色的火舌微微摇曳,脸庞被映得明晃晃的,我仿佛随着步履蹒跚的她,安安静静地走进了她的记忆里。

    渐渐地,胡同变成了高楼,炉火也少见了,真正的围炉夜话,不仅成了冬日限定,还成了童年限定。

    高中时,夜自习10点多才结束,骑车回家的路上,寒风雕刻着每一寸暴露在夜色中的皮肤,街角偶有几家营业着的快餐小店,室内暖色的灯光格外让人向往。回到家,我卸下一身保暖装备,吃一些热腾腾的夜宵,和爸妈闲聊几句学校和路上的见闻,就准备休息了。中学以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围炉夜话”的形式也精简了,而这份温暖始终存在着,并让我无后顾之忧地一路向前——因为,在天寒地冻的冬夜里,总有独属于我的灯火。

    求学路上变换了数个城市,身边可以“围炉夜话”的人也不断变化着。在冬夜,和大学室友从图书馆回宿舍一路欢声笑语,还有无数个熄灯后的深夜畅聊,关于理想、关于未来,一起带着期待美美地进入梦乡。记得有次风雪天的傍晚,有同学从另一个校区参加活动后回来,特地给我带来了那边的小吃,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热乎乎的小吃和她冻得红扑扑的脸颊。毕业后不少同学逐渐断了联系,好在还能常常打开她的聊天对话框,和从前一样自然地聊些什么。

    而今来到北京,这里真正意义的夜晚似乎更晚降临,深夜返回公寓时,路口常常仍有行人车辆随着红绿灯闪烁而不停运动着。偶遇施工队动工,几辆载着不同工具的车停靠在路边,警示锥围成方形,高高的吊灯把这一方路面映成白昼,十几名工人师傅在这一方白昼里劳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围炉夜话”从现实迁移到网络。前段时间深夜初雪时,我刚好走出实验楼,急忙分享给闺蜜,闺蜜打趣说真是“风雪夜归人”。

    临近春节,回公寓时一路火树银花,橱窗里也满是红红火火的窗饰,祥和安宁的氛围如墨染晕开。岁聿云暮,一元复始,感恩生命中出现过、陪伴在身边的如冬日暖阳般的人,让我每每想起冬夜,却总有油然而生的温暖,也更珍惜身边能够“围炉夜话”的人。

李娟(25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2月05日 07 版

围炉夜话
树林里的理解与温暖(小说)
冬日读雪兼致学阳兄(诗歌)
独属于自己的灯火
陪你开始的人,往往不会陪你走到最后
昨日有痕,岁有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