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个津渡小镇,相似相异,古旧新鲜。你在这儿遇见的停滞或生长的一切,都是一个完整胴体上的鳞片。”长诗《大江去》中这样描述长江。这首长诗的作者冉冉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重庆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笔下有长江,心里装着长江,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冉冉联合6位代表提出了《关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过去一年间,有多个部门共同办理了这份建议。
冉冉生在乌江畔、长在长江边,因创作需要,常年在长江沿线走访采风,对长江的变化了解得非常深入,也对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黄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基因的“双联体”,是5000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重要依托。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文化资源。
2021年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再次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议中,冉冉等代表提出,要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认定,整合长江文化的研究力量并建设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创新研究平台,制定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标准、统一形象标识,编制主题展示园规划设计、优化工程设置,落实公园化管理机构,建立以主题展示园为本体的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和退出管理机制,加强国家文化公园立法,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方案细则拟订中落实强化生态修复内容,建立长江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与平台,重视长江题材精品纪录片创作等。
近日,冉冉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她在《大江去》“创作谈”中畅想的“生命万物的衍生,自然季候的轮转,人类文明的演进,大到沧海桑田、时代更替,小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草叶的新绿……它原初宁静的美、未被惊扰的自性、野蛮的生命力、天堂般的谐和圆满”正在这一精神家园中陆续呈现。
代表建议的办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4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交办会上,冉冉等代表的建议被交由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广电总局、自然资源部研究办理。
冉冉表示,相关部委和机构对待建议特别认真,不仅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在线上也建了工作群,“随时跟我们联系、向我们通报情况,后来提出的一些建议,他们也吸纳到工作中”。
据介绍,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该建议办理工作,将其列为内部重点建议,安排骨干力量负责建议办理答复工作,及时制定办理方案,主动与协办单位深入沟通,明确办理期限,倒排办理时限,确保办理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文化和旅游部先后与代表沟通联系近10次,通报工作进展,详细了解代表的建议和诉求,结合工作实际予以吸收采纳。为把该建议办理工作落细落实,2023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资源开发司专门派员赴重庆市,与代表一起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
文化和旅游部在办理中,采纳代表建议,牵头制定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会同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同步推进沿线13省份编制分省份规划,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沿线13省份开展文物资源调查,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各地在项目谋划中,把准建设方向,严防大拆大建违规开发、千篇一律同质开发、政绩工程盲目举债开发等不良倾向。
这些举措让冉冉颇有感触。她表示,在代表建议办理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长江正从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层次的历史文脉传承与保护提升,“既能体现中华文明、又极具审美价值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载体”正从诗句走向现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陶思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