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跑得不够快、充电不够快、遇到寒冷天气容易“趴窝”,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发展农业现代化,“互联网+”的电商营销模式怎么用才更有效?关键技术讨不来、要不来,“卡脖子”问题怎么突破?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6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分享他们的履职经历,讲述如何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介绍,过去30年,他和团队持续在电池领域进行科技攻关,设计制备了可以全天候、宽温域工作的阻燃电解液,能在零下70°C工作的大容量电池,开发出成本低、可充电的钠电池,为未来大规模储能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将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同时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市场。为此,陈军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和研发项目,与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单位协同攻关。他表示,未来1-2年,团队将突破600瓦时每公斤固态电池的研发,达到充一次电,电动汽车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同时在快速充电、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大幅提升。
“这是一个在全球具有引领性的技术变革,”陈军说,“我们也积极去抢占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黄立提到,他很大的精力用在红外热成像领域,解决了很多“卡脖子”问题,打破技术封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有没有什么科技能够让失去肢体的残障人士也能正常生活?”多年前,这个问题引起了黄立的注意。如今,他带领中华脑机接口公司团队成功研发65000通道、双向的脑机接口芯片,而国外的脑机接口芯片还只能做到3000多个通道,并且是单向的。他表示,这项技术可以让假肢有真实的感觉,用人脑、意念来控制假肢,还将为癫痫、老年痴呆、抑郁、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方案,让很多目前难以实现的医疗应用成为可能。
黄立坦言,科技创新之路比自己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关键核心技术讨不来、要不来,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他希望不断研发更多让“梦想成真”的前沿技术,通过一项项科技创新和突破,为构建新质生产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医学发展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团队在治疗眼恶性肿瘤方面的进展。他举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5%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往往发现时已是晚期,需要摘除眼球。为此,他们建立了超选择眼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将微导管插入直径不到一毫米的眼动脉,经眼动脉将药物注入到肿瘤内。药物剂量不到全身化疗的1/10,但浓度提高14倍,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大,全身副作用小,极大提高了患儿的保眼率,实现了保生命、保眼球、保视力。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梨树凤凰山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和北京绿农兴云合作社理事长岳巧云分享了“科技助农”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故事。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地区的“黄金玉米带”,是全国产粮大县。韩凤香大学毕业后,带着对黑土地的眷恋返乡创办了农机合作社。她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的“梨树模式”,解决了贷款难、卖粮难问题,受了灾还有保险补偿。眼下,凤凰山农机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1.5万亩,已实现智慧种地,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智能免耕播种机等装备被广泛应用。韩凤香说,合作社已服务带动周边9个村800多户农民,2023年实现粮食总产量2000余万斤。
岳巧云则抓住政策利好,开展“互联网+大桃”的电商营销模式,通过线上接单、合作社组织货源、物流配送,将平谷大桃销往全国各地。为了让种植更加规范和科学,岳巧云推动组建大桃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队,开启绿色植保、防控、疏花疏果、套袋等多项标准化种植。短短3年服务果农3000多户,助其增收2500多万元。
“乡村振兴的未来在科技。”岳巧云说,近年来,合作社与农林科学院合作,创建了一个拥有9名研究员的“科技小院”,引进了博士农场、智慧农园、大桃优新品种示范基地等科技创新项目,为果农打开了科技创新致富新路。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尚君 李超 马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