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4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理论与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 上好思政课

张润枝 高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4月07日   03 版)

    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范式,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推动数字赋能,在虚拟世界打通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真实渠道,解决好学生关切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其实也就几大类,要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一条条讲清楚。”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上好思政课,就要求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俯下身子去找准问题

    教学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准确把握,教学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没有问题的发现就没有问题的解决,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准确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力辨析问题,这是思政课提高实效性的前提。

    走进学生发现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困惑和疑问。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导向,是教师愿意俯下身子走进学生后的真实感知。今天学生的主体是站在新时代风口的00后,他们有独特的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有对社会发展和规律认识的个性见解。思政课的价值引导,就是基于对青春期的他们发出的“为难”“设问”“挑战”而成立的。思政课教师唯有和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学生的团体组织,去接触学生、倾听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找到问题,把握住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密钥。

    科学准确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只是起点,需要经过科学分析才能找准问题。学生的问题又多又杂,或源于理论认识不足而产生疑问,或源于理论与其自我的相关性及个体主观经验的不匹配而产生质疑,或因为各自身处的现实环境而产生困惑。这些问题的指向、性质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需要思政课教师科学分析、精准施策,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趋向中洞悉问题转变,从而达到“掰开了、揉碎了”的效果。

    旗帜鲜明直面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度影响下,各种“伪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替登场,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长期且复杂的斗争。在铺展开来的思政课问题场域中,学生的问题呈现出极强的复杂性,会出现一些尖锐问题、敏感问题,涉及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往往涉及学生思想发展的关键,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正确观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绕道而走”,要迎难而上,敢于亮剑,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进行剖析和批判,引导学生辨析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理论实质,廓清思想迷雾,明确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静下心来培养不怕问的底气

    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思政课教师需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学理论,做学问,研究教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担心不发怵,作出准确深入的回应。

    要领悟真理的“甜味”。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马克思主义之“甜”在于它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发展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理从来是在诘问和辩难中发展起来的,如果一问就问倒了,那就说明所讲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还没有掌握真理。”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论,深刻理解理论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领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学生各种追问,有效地引导学生。

    要研究学术的“辣味”。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教师要把学术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以扎实的学识树立起“不怕问”的底气。要“见问则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通向“未知”的交界点,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学术研究,系统学习和研究本学科本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发展、学术动态,准确把握学术前沿,用学术讲政治;要立足理论重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实践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回应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教育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

    要发掘教材的“盐味”。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盐”形容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指出了思政课对于学生而言的必不可缺,又道出了把握好思政课的“盐”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一环。教材就是“盐味”之源,是教学展开的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透彻理解和分析,切忌脱离教材的“天马行空”,摒弃墨守教材的“教条刻板”,要通过自身的“巧思巧解”呈现教材的重点难点、逻辑结构、价值理念,彰显内容为王的教学本质。要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和时代课题,将理论的阐释与学生的现实困惑及成长发展需求对接,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中彰显理论的魅力。

    创新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好学生的问题,是思政课的根本落脚点和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推进方法创新,才能更真切地走进学生、回应学生和引领学生。

    用数字赋能,在虚拟网络中真切走进学生。“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表达、塑造、强化思想意识的重要渠道。数字化时代深刻改变着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范式,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推动数字赋能,在虚拟世界打通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真实渠道,解决好学生关切的问题。

    善于讲故事,在循循善诱中回应学生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故事叙事因其细节具体、情景丰富而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往往引人入胜,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力地辅助了知识性学习。思政课教师要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善于搜集国内外典型案例、经典素材,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故事讲述循循善诱,以事理融通实现启智润心。

    到实践中去,在广袤天地里引领青春之问。“‘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有分量。只有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深化和拓展,帮助学生在广阔的实践天地中强化对课堂理论的认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让青春之问在火热的实践里找到精彩的回答。

    (作者张润枝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超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张润枝 高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4月07日 03 版

坚持问题导向 上好思政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的探索与实践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青少年文化产品的滋养功能、潜在风险及引导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