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是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经历高考“拼杀”,室友从五湖四海到同一屋檐下求学生活,是难得的缘分,如何让这场相遇变得有价值有意义?如何让室友成为相约前行、共同奋进的好伙伴?从高校老师的角度来看,宿舍关系及其管理建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客观而言,来自不同地域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宿舍成员共处一室,彼此思想观念、作息规律、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处事风格、民族风俗存在差异,需要求同存异、彼此协调包容。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求学动机和学习能力也在分化,加之宿舍空间狭小,生活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更趋于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室友之间相处成好哥们、好闺蜜,收获一生的密友;有的脾气相斥,性格不容,甚至一点就炸;也有室友之间情感冷漠互不关心,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宿舍方寸之地不仅是大学生起居场所,也是其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还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目标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此,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高校老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把工作做在前面,下好先手棋。很多高校提前介入宿舍组建,通过事先研判摸底减少引发矛盾因素,例如采用同质相近原则,将同一生源地、相同入学方式的同学分配在一起,或者提前调查同学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安排宿舍中多倾听学生声音,考虑其合理需求;也有的高校在入学前或入学一段时间后,让同学自由组合。
再者,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重要保障。将宿舍打造为重要的学生管理服务单元,推行驻学生宿舍楼辅导员制度,驻楼辅导员到学生宿舍“做客”,开展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指导,在宿舍楼创建特色主题工作室,在宿舍一线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问题,打通学生思政工作和宿舍管理“最后一公里”。赋予“宿舍长”上传下达和一定的管理职能,除积极组织宿舍文化活动外,发现宿舍矛盾苗头及时调解干预。推动宿舍“自治”,宿舍组建之初,室友共同讨论形成宿舍公约,制定卫生值日表等,约定个体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人违反公约时,启动约束条款,违约者承担相应责任,形成共同守约良好氛围。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宿舍调换管理办法,为其宿舍合理调整畅通制度空间。
与此同时,要用潜移默化的宿舍文化建设”育人”“润心”。目前高校中最常见的“文明卫生宿舍”“学习部落”“才艺舞台”等各类特色评比,都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宿舍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和室友归属感。以宿舍为单位组织趣味活动,如跑团、厨艺大赛等,让室友全员参与,能够弥补大学生上课场所相对不固定、集体生活不足等缺失,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强化集体荣誉感。在征集大学生创意基础上,可在视频平台成立班级公众号并创建宿舍二级平台,将其打造成建设宿舍文化品牌、展示优秀室友风采“思想阵地”,持续传播优秀宿舍文化。
我们还要引导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和谐宿舍关系建设主体作用。如今,很多大学生更加追求自我,喜欢独立,成长过程又经历新冠疫情影响,线下人际交往有所缺失,一定程度呈现原子化现象:有的同学自我意识过强,较少考虑他人,将宿舍开成“网吧”扰乱他人正常作息;有的同学个性孤僻、敏感,对其他室友不满无法有效沟通,酿成心理郁结;有的同学拉帮结派,形成宿舍小团体造成宿舍关系对立紧张。高校老师要强化学生思想工作,借助心理讲座等,引导教育学生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沟通交往能力,在实现自我成长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与室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包容,在建设良好宿舍关系上同向发力、共同奔赴。
当然,深化家校协同,也有助于良好宿舍关系建设。一些家长因子女脱离视线,无意识中将管理监督职责转嫁给子女的室友,如经常向其打听子女是否逃课,要求逃课及时告知等,由此令其室友厌烦、避之不及从而间接影响宿舍关系。由此,高校老师可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家长会等方式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宿舍关系,并采取恰当方式帮助孩子维护和谐的宿舍氛围,如探望孩子时请室友一起聚餐,或生日时订蛋糕邀请室友一同庆祝,等等。
这些举措在现实中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需要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高校老师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
董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