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安徽推动为爱“减负” 年轻人喜事新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9日   02 版)

    20辆电动共享单车被装饰成“婚车”,一群年轻人骑车迎亲;同时,夫妻二人宣布“零彩礼”结婚……近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一对90后夫妻的婚礼成了当地一桩新鲜事,收获了大量点赞和祝福。

    新郎陈伟健家住该县圣泉镇,在苏州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新娘黄多艺来自安徽六安市,二人相识相爱6年,同在苏州工作。在发表结婚感言时,陈伟健说,真爱无惧细节,简约婚礼是涉及感情观、金钱观、生活观的综合考量,由于二人平时忙于工作和科研,不想把太多时间花费在繁琐的婚礼形式上。

    黄多艺补充道:“村干部也经常入户宣传移风易俗相关内容。‘零彩礼’的决定是‘为爱减负’,也是想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的科研方向为汽车环保材料,就萌生了用电单车当婚车的念头。身边也有人觉得结婚就要隆重热烈,但我们坚持自己的想法。”陈伟健说,自己和妻子都没有充裕的积蓄,作为年轻人,也应该带头喜事新办、婚事简办。让他感动的是,婚礼前一天,十余名大学同学从全国各地赶来,帮忙准备共享电单车,进行路线策划。

    陈伟健谈到,以前有亲朋因彩礼问题和伴侣闹过不愉快,还有朋友结婚前,不仅要准备高昂的彩礼,还得买新手机以及固定数量的鸡、鸭等家禽作为见面礼,花钱多还繁琐。“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而言,高额彩礼能将一家的积蓄掏空。其实可以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如买房、孩子教育等刚需,不能让高额彩礼成为新人走向幸福的阻碍。”

    4月20日,萧县圣泉镇柴庄社区的青年苏明辉同样“零彩礼”迎娶新娘代楠楠。“我和苏明辉相识1年多了,从相识、相恋、相爱,到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高额彩礼并不等同于美满的婚姻,我们也想减轻各自父母的负担。”代楠楠说。

    近年来,萧县把抵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引导群众简化婚俗流程、摒弃攀比铺张陋习、减轻“人情负担”。

    这也是安徽民政系统推动婚俗改革和彩礼治理的缩影。一方面,把对婚嫁彩礼“限高”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紧盯高额彩礼问题突出的地区,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推动村(居)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将喜事新办、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主动抵制婚嫁婚俗陋习。

    今年1月18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95后女青年谢芬和男友参加了该县首届“零彩礼”集体婚礼。这场10对新人的集体中式婚礼网络直播,成了当天全县最受关注的新闻。近年来,太和县已有14个乡镇为134对新人举办了15场集体婚礼。

    谢芬介绍,按照之前的做法,男方需要为女方准备数额不等的彩礼。她主动劝说父母:“现在条件好了,只要两个人性格脾气合得来、生活中互相扶持就行,这比给多少彩礼重要。”让她欣慰的是,双方父母通情达理,十分支持小两口的决定。

    目前,太和县310个村(社区)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各自然村(居民小组)将婚姻家庭、喜事新办等倡议写入村规民约,让群众在自治中倡导婚事新办、除旧布新,简约办婚,倡议零彩礼或轻彩礼。并在婚车使用、宴席安排、随礼金额等方面进行倡议,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我是一名党员,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前不久,安徽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文化站职工年夫伟的儿子结婚,他与亲家提起抵制高额彩礼的话题,获得对方理解,最终,女方只象征性收下1万多元彩礼。儿媳徐紫薇说,婚姻中更重要的是爱情而非彩礼。

    陈集镇瓦四村党员李庆所的女儿今年“五一”出嫁,李庆所家只收了2.8万元彩礼,并给予女儿双倍的陪嫁,作为小两口小家庭过幸福日子的启动资金。

    长期以来,陈集镇及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抵制高额彩礼,带头弘扬文明新风。而不远处的万福镇刘楼村则发挥村乡贤、农村“媒人”、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的带头作用,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形成“一户家庭带头,一族宗亲支持,整个村民响应”的好风气。

    除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安徽各地民政部门定期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宣讲活动,邀请道德模范、乡贤能人、致富标兵,讲述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树立文明新风、抵制高额彩礼。

    近日,蚌埠市怀远县巾帼宣讲员万明月在龙亢镇支严村为妇女们带来《倡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专题宣讲。龙亢镇黄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传员钱兰兰结合当地“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用身边小事为村民带来“有料”又“有趣”的宣讲,引导大家合理认识彩礼习俗。

    怀远县淝河镇则开展“移风易俗 为爱减负”主题活动,创作《移风易俗树新风》花鼓灯灯歌,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不良风气以艺术形式搬上舞台,进行移风易俗宣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9日 02 版

安徽推动为爱“减负” 年轻人喜事新办
我国博物馆总数增至6833家
天津天开园科创政策升级
青年夜校点亮年轻人“夜生活”
走出校园 让更多人“读”懂鸟类
合肥推动城市与青年共赴高质量发展
上海光源背后站着一群“有志青年”
中俄青年企业家圆桌会议暨中俄青年创意产业对话举办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