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在革命纪念馆,年轻人跨越时空读懂“同龄人”的奋斗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9日   04 版)

    前不久,00后山东女孩尹成芳专程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在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了开国上将叶飞,又去往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沉浸式感受了革命年代。

    “刚解放时福建的基础条件实属薄弱,发展不易,但就是那段时间人们排除万难、自强不息地奋斗,奠定了福建现在的工业基础。”让尹成芳激动的是,恰逢纪念馆举办叶飞将军诞辰110周年文物展,“每件物品都布满岁月的痕迹,背后都是这位将军一生革命奋斗的缩影。馆展把他从青年到老年时期的事迹作了分类,还搭配了他最爱的贝多芬交响曲,非常用心”。

    “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大二学生崔昱来到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之前看了《大决战》电影系列,开始对这段历史产生兴趣。我觉得,从多方面、以各种形式更深入地去了解这段岁月,才能更好理解在书本上文字叙述的‘历史必然性’。”

    参观过程中,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英烈馆中展示的姜仁福烈士照片,“照片上的她年轻又美丽。年纪轻轻就牺牲了,会感觉心头一阵难过。像她一样年轻的英烈还有很多,有的人甚至没有照片和姓名。看到这些烈士的照片时,确实有一种数字走到现实中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革命纪念馆,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副书记董立新看来,“是因为红色场馆所展示的革命先辈、英烈人物也曾是‘同龄人’,那年,他们也正青春,相同的年龄段的不同历史际遇和人生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同龄人的奋斗故事,更容易吸引和打动每个参观的年轻人思考‘为什么和为了什么’的人生话题,以史为鉴,以史为桥,解除思想的困惑,找到成长的答案”。

    董立新认为,革命纪念馆对历史的场景化、情景化展示和营造,以及直观具象的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展览启新、文创上新等,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场馆,展厅也是课堂,文物成为教材,使革命场馆成为年轻人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成长方式。

    西南财经大学大一学生严心雨是历史爱好者。这个“五一”假期,她乘车3个小时,从四川省成都市来到了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陈毅故居。

    她感慨说:“《梅岭三章》是陈毅被敌人包围20多天,藏在一个小山洞里写下的绝命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具有极其豪迈霸气、大无畏的精神。附近的展板上录了他的一句‘真正的革命同志要坚定信心,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群众推着小车、载着粮食,浩浩荡荡向前线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在馆里看到淮海战役相关史料照片和实物,让严心雨觉得“十分震撼”。“人与人汇起来就像河流,60万人民对敌80万,历时66天浴血奋战,这是一场世所罕见的大规模人民支前行动,军民一心,难怪陈毅说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刚入职的00后李一春不久前去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这种很有年代感的景点,是抱着一种了解当地人文特色的心态去的。但参观完以后,除了展览带给她无声的一课,其他游客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很多年轻人来看,也有年长者带着自己的后辈来看的。”她盼望着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历史资源可以被发掘、保护、纪念,“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让更多人看见,让一些感动和鼓舞传承下去”。

    许多纪念馆也在试图走近年轻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十分注重与大中小学少年儿童的互动交流,多次开展如“烽火少年说”“青春拍客秀”等活动,鼓励年轻一代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传扬红色记忆和爱国情怀。

    董立新说:“走进纪念馆已成为年轻人假期生活的新选择,大客流、大平台、大学校、大客厅成为纪念馆文旅融合文教结合的发展功能。”

    中央团校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讲师、硕士生导师蒋国栋认为:“学校课堂和革命博物馆是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两个重要课堂,前者是课堂教学,后者是实践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校馆联动教学机制,共同创新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课程内容。”

    在他看来,革命博物馆要强化教育功能,综合运用图片史料、文物实物、油画雕塑、实景还原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展陈手段,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设计符合青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成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帮助青年通过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党史馆等,可以实现对近现代史知识的量的积累,逐步形成对近现代史脉络及其全貌的认识,进而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思维,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善于从历史逻辑出发了解过去,解读现在,洞察未来;帮助青年更深刻地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应受访者要求,崔昱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怡蒙 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9日 04 版

挖掘校园故事 激荡青春梦想
这群大学生用行动默默守护那一抹鲜红
在革命纪念馆,年轻人跨越时空读懂“同龄人”的奋斗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