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超级工程背后的“青”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07日   06 版)

    壮丽神圣的雪山、辽阔的草甸,还有碧绿通透的雅砻江,这是旅游者眼中雪域高原的壮美。而对于坚守雅砻江流域的电力项目建设者而言,这里严寒、缺氧、冰雹、暴雨的自然环境,闭塞的交通,以及山体滑塌、泥石流等复杂的地质灾害,成为他们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砻江公司”)在1500多公里长的雅砻江上规划有22级水电站,并建设了光伏电站和风电场。这里被喻为“超级电站”,本阶段规划装机78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000亿千瓦时。

    二滩水电站是我国20世纪投产最大的水电站,锦屏水电站是拥有世界最高坝和最大规模水工隧洞群的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是中国第一高土石坝电站……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一代代雅砻江电力人扎根深山、不畏艰险、无悔奉献的青春故事。目前,雅砻江公司员工以85后、90后青年为主体,他们在雅砻江流域挺膺担当,接续奋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柯拉乡位于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雅砻江公司柯拉一期光伏电站,也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

    2021年,柯拉光伏建设项目部工程管理组组长蒋宜杰来到这里。他23岁入职雅砻江公司,13年里,参与多个水电站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从海拔1000米的二滩水电站起步,逐步攀升至海拔1500米、2600米,最终抵达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地。终日不停的刺骨寒风、正常走路都头晕胸闷的低氧、缺失的睡眠、煮不熟的饭、烧不开的水,都时刻考验着他和一群“新高原青年”。

    炎热的6月,柯拉仍在不停地下雪。蒋宜杰记得,去年此时,他和同事正开展设备并网前的调试工作。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开着汽车经常迷路,为了和升压站内的调试人员取得联系,他们要在几十厘米厚的雪中一路寻找信号,任头发和衣领结成了冰也浑然不知。

    调试工作昼夜不停,雪夜中,他们打着手电筒,在厚厚的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气喘吁吁地奔波着。“不知道多少次跌倒,但必须爬起来。”蒋宜杰笑着说。

    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2岁的青年团队用不到6个月的有效施工时间完成了项目。2023年6月25日,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看着晒得黝黑、喜极而泣的同事,蒋宜杰的视线变得模糊。如今,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20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万吨。

    2014年年初,雅砻江公司两河口建设管理局工程技术一部主任工程师王爱国来到两河口水电站,时年25岁的他全程参与这座世界级工程的建设。施工区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70%。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王爱国从身边人的故事里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他的“传帮带”师傅张东明,从建设世界最高拱坝锦屏水电站,到建设我国最高土石坝两河口水电站,将青春激情与智慧汗水都倾注在了水电事业中,他的口头禅是“要干就干最有挑战性的工程”。

    这种精神感染、激励着王爱国。两河口地处季节冻土区,国内外没有成熟的土石坝冬季施工经验可以借鉴,他所在的科技攻关小组创新性探索出为大坝心墙“盖被子”的施工工法。“儿子降生时,我正全身心投入到大坝心墙填筑的关键建设中。当时,我身穿雨靴,站在泥泞的河床盖板上,岳母电话告知我儿子出生的消息,心中激动万分,太难忘了!”王爱国说。

    雅砻江公司锦屏水电站位于崇山峻岭中,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建设管理难度最大、施工布置难度最大、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巨型水电工程。工程建设期间,一大批年轻的“新电力生产者”和工程局的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七八十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几十张床,这些床没有固定的主人,建设人员三班倒,白天黑夜连轴转,下班的人员躺倒就睡。“无论是工程建设的苦,还是电力生产的难,我们都已经比前辈们幸福很多了。”雅砻江公司锦屏电厂综合办公室党群专项主管王能进感慨道,一座座水库、一台台机组、一条条线路,总需要人来守护,每当看到万家灯光的闪亮,他都会很欣慰。

    “2022年夏季,两河口地表温度最高达60摄氏度,但混凝土内部温度仅为22摄氏度,极端温差对其结构安全构成威胁。为了保护高强的混凝土,越是高温时刻,我们越要守在泄水系统第一线……”为凝聚青年建设者干事创业的共识和热情,雅砻江公司开设了“流域讲堂”。不久前,雅砻江公司牙根一级建设管理局工程技术部项目主管刘宗显与同事分享了他们用脸上的高原红换来混凝土测温成果不见红的故事。

    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面对青年员工的提问,刘宗显回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为之坚守或奋斗的目标,将人生蓝图融入国家清洁能源开发的崇高使命中,是我们的骄傲。”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崔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07日 06 版

超级工程背后的“青”力量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建筑垃圾处置乱象
“大处方”防治“小眼镜”
云南法院:以能动司法聚力保护未成年人
嫦娥六号在38万公里外上演“太空牵手”
呵护眼睛 从小做起
打造让青年更“巷”往的未来、文化、青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