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劈山开河 通江达海

平陆运河:一江春水向“南”流

赵一飞 周婷怡 李梓涵 李汶璐 廖治福 雷湘瑶 刘泯杉 邱童 陈永长 李蓉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8月13日   03 版)

    7月25日,广西钦州,中交四航局青年枢纽员工向大学生记者介绍混凝土搅拌站建设情况。刘泯杉/摄

    编者按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7月22日-27日,平陆运河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青年报社开展大学生新闻实践营,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8所高校的20名大学生走进平陆运河建设一线,零距离接触这项世纪工程。

    在几天的采访调研中,大学生记者从广西钦州出发,实地走访平陆运河企石枢纽、青年枢纽、航道15标等建设现场,采访劳动模范、科技工作者、一线工人等,通过青年视角,用镜头和文字讲述平陆运河项目建设背后的故事。

——————————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条134.2公里长的“世纪运河”正加紧施工。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于2022年8月正式开工,如今河道已初具雏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连通江海的大运河,建成通航后,将成为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便捷的水运出海通道。

    劈山开河,八桂向海。“平陆运河的建成,将实现一江春水向‘南’流的愿景,让轻舟‘易’过万重山。”平陆运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说。

    首个5000吨级航道

    从许多方面来讲,这都是一项“找不到先例”的工程。

    “现行规范中对于内河航道等级的划分,最高为I级,即3000吨级。平陆运河要规划建设5000吨级的运河航道,在全国是首例,需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平陆运河设计项目参与者、支部书记吕小龙说,这意味着,平陆运河的设计、建造在国内寻不到先例,他们要“摸着石头过河”。

    平陆运河内连西江,外接北部湾茅尾海,西江的航道规划,影响着平陆运河航道等级的确定。设计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西江航道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可通航5000吨级的船舶。与此同时,西江航运干线正在进行3000吨级航道提等工程,已有部分航段完工。

    “如果平陆运河按照3000吨级的标准建设,在西江丰水期或等到西江航道改扩建完成时,更大型的船舶就无法在平陆运河中通航。这将造成衔接水系通航条件的不协调,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吕小龙表示。

    船舶大型化发展,也是平陆运河航道等级规划为5000吨级的原因。“同样的货物和运输通道,用5000吨级的船舶运输会比3000吨级船舶的更为经济。”吕小龙说。

    在他看来,5000吨级运河航道的规划建设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示范性的工作,“我们所有的技术参数和建设标准都是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和验证得出的。”这些经验不仅对平陆运河的建设至关重要,也将为国内外其他大型运河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按照计划,平陆运河工期为52个月,计划2026年年底主体建成。对平陆运河项目的建设方来说,这项工程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方有很多。

    运河规划段内多山,部分航道需要在山脉中挖出一条水路。在平陆运河航道9标(以下简称“航道9标”)5.8公里的施工距离中,70%以上需要“旱地开挖”。

    “其实完成开挖量不是最困难的,”航道9标项目经理许欣说,“最困难的是将挖出来的土石方全部转运上岸。”他们需要足够多的运输车辆。

    当年雨季结束后,运河上的施工单位进入开挖高峰期。航道9标每天要将数万立方米土石方送进消纳场。许欣提前策划,组织商务考察组就分包资源进行挖掘,通过中交指挥部协调共享资源,积极引进属地化施工力量,在雨季期间完成机械设备的调配。

    雨季一过,由450辆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轮班运转。到了晚上,几百辆卡车的车灯将工地照得灯火通明。

    挖只是第一步,挖完还要建。

    这条运河上,建有三大水利枢纽,自北向南分别为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其中,马道枢纽是目前在建的最大内河省水船闸,混凝土浇筑量约347万立方米。而整个平陆运河,需要浇筑混凝土总量达上千万立方米。

    “我们的混凝土搅拌站足足有5.2万平方米。”中交二航局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工程管理部部长甘鹭介绍说,枢纽浇筑的高峰期,“这台巨大的机器,24小时都在‘咆哮’。”

    5000吨级的通航等级,对航道的宽度、深度和结构也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平陆运河通向海洋的“最后关口”,中交天航局平陆运河项目15标段(以下简称“15标段”)的航道建设尤为关键,它是整项工程的最后一个航道标段,也是运河的入海口。

    15标段党支部书记郝卫介绍,15标段城区段全长7.735千米,属于钦州湾滨海滩涂地貌,施工中存在航道狭窄、水深不足、岩石坚硬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他们请出了大型绞吸船“天骅”船。这也是国内大型绞吸挖泥船首次在城区段进行内河疏浚施工。

    工期紧、要求高,船员采取“三班倒”工作制,确保船头的绞刀能够尽最大可能连续施工。由于长时间作业,“天骅”船每天都要换四五次“牙”——绞刀齿。

    摸索着向前的人

    平陆运河是张静秋大学毕业后参与的首个项目。刚入职时,单位原本分配她到广西南宁从事党建工作,但出发前一天,她听说钦州在建运河,想着“我得过来看看”。就这样,这个天津姑娘一头扎进了15标段项目部。

    刚来的时候,张静秋是“技术小白”,一年时间,她已成长为标段内工程的“女诸葛”。“她的工作会影响绞吸船的进尺、疏浚土的质量层及每天的产量。”郝卫说。

    27岁的张静秋至今记得,第一次独立上船时,自己问的“蠢问题”。

    起初,张静秋发现“天鲸号”绞刀头间隙经常被黏泥填满,从而影响作业。她想,洗船和洗车应该相似,为什么不能用高压水枪直接将黏泥喷掉?但同船长交流后,她才知道这样的方式在船上根本无法实现。

    后来,她恶补了50多篇相关文献,与现场情况反复对比,提出了改变绞刀头形式的办法,最终通过增大绞手臂间距的方式解决了黏泥粘连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这个看上去沉静、内敛的姑娘,在工作中却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生活中也是如此。她每天坚持跑步,休假时会去国外游玩,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去撒哈拉沙漠徒步,在北极圈露营。“我喜欢挑战,想做些自己没做过的事。”张静秋说。

    和张静秋一样,青年枢纽12标段的混凝土温控检测员许儒丹也喜欢挑战新项目。

    青年枢纽的泄洪闸、双线船闸工程对防水抗渗及耐久性有很高要求,许儒丹发现,这里的许多工作都是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要从零开始。

    为解决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她跟团队反复实验,共同完成了一套智能温控和管冷系统,可实现温控数据的实时监测、无线传输、自动预警和冷却水的智能控制,有效规避了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风险,提高了工效,也降低了成本。

    许儒丹的工作阵地并不总是在实验室,她和项目部的男同事一样,经常下基坑、跑现场,为每一次的混凝土浇筑作好准备工作。

    “当你看到这个运河一砖一瓦地垒起来,并且亲身参与了,你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虽然我们这个工作比较辛苦,但是真的参与进来,反而感觉特别值得。”许儒丹说。

    工地上的健康驿站

    50多岁农民工庄春寿第一次发现,平陆运河工地上有个健康驿站。

    前不久在一次施工中,庄春寿的手臂不小心被烫伤,便来到工人生活区旁的健康驿站包扎上药。“以前生病要么自己忍着,要么出去治疗。”庄春寿说,现在小伤小病都可以来健康驿站,非常方便。

    庄春寿是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的一名电焊工,家在云南腾冲,与这里的许多工人一样,他皮肤晒得黝黑,曾经在很多工地上工作过,却第一次走进工地上的健康驿站。

    实际上,像这样的健康驿站,平陆运河的工地上不止一处。马道枢纽、企石枢纽有工地医务室,有的还配有心理咨询室。

    在中交四航局青年枢纽项目党支部书记喻友文看来,健康驿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暖心工程,工人在园区内就可以便捷就医,无须排队挂号,仅需支付药品费用。

    7月25日,在青年枢纽的健康驿站,庄春寿换完药后,扫码付了12元药费。当天,在健康驿站值班的医生班淼说,在这里就诊,不收取挂号费,只有基本的药费。

    班淼是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介绍,来这里的通常是钦州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如果是外伤、感冒发烧、中暑,医生直接处理,一旦诊断需要去医院,就会有急救车赶来。

    “运河一直建设,我们就一直在。”班淼说。

    鱼道背后的“绿色工程”

    对于这项世纪工程而言,环保也是重中之重。

    平陆运河途经位于钦州的全国第二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有“海洋绿肺”的美称,固碳能力比普通树木强,还能防止坡岸水土流失,给海鸟、寄居蟹等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

    航道15标环保总监关野说,为了守护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该标段计划布设6万米防污帘,目前已布设5万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红树林”。

    “我们还成立了红树林保护专班,每天实地巡护,密切关注红树林环境变化。”航道15标项目经理赵海丰介绍,除了实施防污措施外,项目部会定期对红树林进行清洗,去除附着在红树林根茎叶上的污垢,同时配合林业局开展红树林虫害防治,努力守护好这一生态系统。

    在很多方面,平陆运河项目都在关注生态保护。鳗鲡是钦江流域一种典型的洄游鱼类,部分亚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一般在海水中孵化,再迁移到淡水环境成长,最后返回海洋繁殖。

    但过去65年来,茅尾海鳗鲡的钦江洄游之路一直是中断的。

    1959年,为解决茅尾海海水倒灌、无法饮用的问题,当地建起一座“青年水闸”。 然而,水闸在拦截了海水时,也导致一些鱼类无法洄游。

    65年后,平陆运河项目在拆掉老水闸、建设新枢纽时,决定增加一条鱼道。

    “这是钦江上的首个鱼道工程。”青年枢纽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何丽平说,深入了解当地鱼类生活习性后,为满足流域内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他们打造了一条约480米长的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鱼道。

    今年9月、10月,鱼道将进行使用测试。何丽平畅想着,透过观测站水下玻璃窗,看着鳗鲡、河鲈等鱼类沿着这条鱼道,洄游到65年前栖居的地方。

赵一飞 周婷怡 李梓涵 李汶璐 廖治福 雷湘瑶 刘泯杉 邱童 陈永长 李蓉莹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13日 03 版

平陆运河:一江春水向“南”流
信念让人迸发更大潜能
科技赋能“智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