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市包河区举办“才聚包河 逐梦庐州”青年学子推介会、双选会。全国各高校200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合肥市35家优秀科研院所和重点产业企业代表面对面展开“双选”。

  推介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集中观看了合肥市情、包河区情宣传片。3名留肥毕业生通过短视频分享了近一年来的生活、工作经历,今年刚入职的合肥师范附小教师安然,现场作分享交流。

  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厚植人才沃土,组建区级科创集团和科创基金,集聚一批龙头企业,聚焦能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金融、创意文化等主导产业。以“工大智谷”等科创平台为抓手,全速推进“环高校科创带”建设,成立包河区孵化载体联盟,新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万平方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包河区着力打造“才聚包河 逐梦庐州”招才引智品牌,定期收集产业重大项目引才需求清单,选聘大学生“青春包河引才推介官”48名,广泛组织辖区企业开展“合肥千企万岗请您来”“高校学子包河行”等活动,赴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10余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提供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岗位1.2万余个。

  此外,以“工大智谷”等科创平台为抓手,包河区全速推进“环高校科创带”建设。全年统筹兑现人才经费5000余万元,为区内科技人才企业贷款超1.5亿元。设立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交通出行、住房安居、医疗健康等柔性关怀服务。根据人才需求量身制定“服务包”,在创新创业、子女教育、文旅休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近年来,包河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第一城区”担当,坚持党管人才,突出产才融合,强化服务供给,为包河打造“六个示范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城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目前包河区坐拥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省级6家。国家和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40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博士后工作站27家。共有“专精特新”企业9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79家,市级专精特新8家。高新技术企业851家,上市企业总量15家。

  包河区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突出位置,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去年,调整升格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区委组织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扩充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至27个,区委组织部加挂区委人才工作局牌子,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出台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把人才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主动衔接市级人才政策,在全市城区中率先出台《包河区支持人才发展二十条措施》,集成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领域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的引育留用举措,推动人才政策从“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

  修订完善《包河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人才的常态化联系服务,今年以来已联系服务30余次。组织开展企业高管人才资本市场业务知识培训、拟上市企业座谈会、高层次人才培训等,累计服务企业高管245人次,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持续加强。

  突出产才融合,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才工作链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了壮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打造“才聚包河逐梦庐州”人才工作品牌,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带队招才引智,广泛组织辖区企业赴省内外开展各类引才活动,举办“2+N”“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会536场,达成就业意向2.2万余人。依托西安交大微电子学院、“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等平台载体,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全年认定高层次人才1419人,远超全年完成目标。

  与此同时,优化专业领域人才结构,牵头组织教育、医疗等领域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连续两年实施教育系统人才引进专项行动,新引进知名高校毕业生56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80%。开展“包河区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包河名医”等评选活动,打造基层文化名家工作室10个、基层名医工作室15个、家庭医生团队13支,新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

  此外,实施区属国企人才储备行动,打破人才工资待遇瓶颈,博士、硕士待遇分别比照用人单位副总和中层正职工资待遇落实,提高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近两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新招引人才2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一半。建立健全区属国企中层人员交流通道,做好人才梯队储备、接续培养。

  强化服务供给,优化“养人”环境

  创优人才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空间。全力打造“环高校科创带”,围绕中国科大、合肥工大推进“工大智谷”孵化器、丝绸大厦包河科创中心建设,上半年全区新增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总数达17家。2024年1-8月,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145亿元。全区现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5个。2024年净增高企数预计超200家,总数将达到1000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力争达280亿元。

  为了强化人才资金支持,2023年统筹兑现人才经费5045.42万元(大部分为重点产业企业人才购房、租房补贴),成立总规模1亿元的区科创基金,其中4000万元用于“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种子期基金。扩大“科创贷”合作银行8家,单户企业贷款金额上限调整为1000万元。

  从深化人才综合保障出发,做细做实柔性关怀,在高铁南站、滨纷公寓等场所设立人才驿站,设置人才服务定点社区医院,为人才提供交通出行、住房安居、医疗健康等服务。坚持送政策上门,根据人才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包”,在创新创业、子女教育、文旅休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为40名产业人才提供人才疗养,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

  来了不想走,留在包河、扎根合肥

  2023年11月,四川大学就业网站上的一则推介信息引起了安徽籍硕士毕业生安然的注意,这是“才聚包河 逐梦庐州”高校学子包河行活动,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与。为期两日的线下活动包括区情推介、人才政策宣讲、青年人才双选会、重点产业参观等,内容丰富的行程、细致入微的服务处处彰显着对人才的重视。

  在双选会上,她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向包河区教体局投递了简历,经过层层考核,最终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帮助应届毕业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包河区各用人单位展开灵活、高效的岗前培训,区教体局为新进教师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

  8月底,安然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成为合肥师范附小的一名老师。为了帮助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学校组织了校内岗前培训、“青蓝工程”等活动。“在这座百年名校,我有幸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与友好的同事,让我逐渐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找到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她说。

  “在休息日的闲暇时光里,我会阅读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或者去周边走一走,包河区作为文化名区,园博园、安徽省美术馆、安徽省科技馆、安徽省名人馆均坐落于此,年轻人的业余生活非常精彩。”她感慨道。

  与安然相比,李敏是土生土长的包河人,她是浙江大学2024届毕业生,目前在合肥包河创新投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部工作。

  “选择回到包河工作,不仅因为这里有我无法割舍的情感,更因为包河区作为合肥的重点发展区域,其优越的产业布局、吸引人才的政策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看到了属于年轻人的无限可能性和挑战,这正是努力奋斗的重要动力所在。”她说。

  她所在的公司是包河区的股权投资平台,专注于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半导体、生命健康、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尽管李敏的专业背景是生物学,与投资业务并不完全对口,但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她迅速融入了团队。公司提供的系统培训,让她受益匪浅,专业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特别是在股权投资和项目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升了综合能力。

  在公司工作期间,李敏有幸参与了多个投资项目,从种子期到成熟期,都有机会全程深度参与。这些经历让她对股权投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我深刻感受到包河区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联动的强劲活力,更为自己能够参与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中而感到自豪。”李敏表示,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努力,为包河区的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依托包河区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不仅能实现个人价值,更能与家乡共同成长,共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信息来源:合肥包河区委宣传部)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2月3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