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下雪的那个午后(散文)
余芷茵(17岁) 广东广雅中学荔湾校区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6日 03版)
窗外洒向桌面的一抹阳光,像是流动的金箔在水面上徐徐展开,带来一些并不让人烦躁、反而令人舒适的暖意。我把手放在这金箔之上,用指尖感受那从遥远的一个天文单位以外传来的热烈,心里却不由得想起了2016年的冬季,广州下的那一场雪。
下雪之前,我已经知道那是一个寒冬了。我与母亲曾在那个冬季的一个夜里相依走在街头。寒风吹得实在猛烈,将小路旁商铺垂下的铁闸拍响,伴着呼啸的风声奏成了一支摇滚乐。路边从高处投下的橙黄灯光虽然看似温暖,可它好像也在瑟瑟发抖着。我身上穿的是在广州一年只穿几次的大棉袄,却也总感觉冷意在周身像荆棘一样围困我,将一根根冰锥刺入我的骨缝,避无可避,直抵心扉。我不由得又拢紧了肥大的袖口,贴着墙根,快步跟上母亲的步伐。
猎猎寒风把我身上吹得冰凉,头脑却是热乎乎的,清醒无比,有点像是发烧的感觉。我和妈妈沉默地走着,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一种淡淡的、独属于大人的悲伤。这种悲伤把世界包裹在了一个静寂的球中,没有声音。虽然风声飒飒,偶尔传来单车的铃声,也只是在这个球的外层划了几道无关紧要的伤痕,球里的人和情感依旧是沉得令人害怕。
我心中其实有很多疑问,但我不想打扰母亲的心情。死亡代表着什么呢?这是我最大的疑问。最早认识到的死亡,并不是宠物或者亲人的离世,而是一本绘本。绘本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老爷爷意外去世了,因为执念未消,化为幽灵久久不离去,最终发现执念是没有和孙子告别,温情告别后老爷爷便消失不见了。这大概是一个很普通的感人故事,可当听语文老师讲完这绘本之后,我却陷入了对死亡的无限恐慌——我突然意识到,死亡就是消失,永远的消失,而我们的现实中没有幽灵,不能死后还去完成未了的心愿,所以死亡就是遗憾,就是离别。
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大概很难理解一个小孩对于死亡的这样一种恐慌感。以至于当8岁的我刚读完绘本后,大半夜跑到父母的房间,抽抽噎噎地哭着说我不想他们死,不想长大之后过着没有他们的生活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我做噩梦了。他们把我送回房间,细致地帮我掖好被子,让我做个美梦。可我根本睡不着,这种巨大的不安持续地使我的心下坠,我开始惧怕黑暗,因为黑暗中有光影在来回走动,好像是鬼的步伐、死亡的迫近。我摸索着打开床前的小灯,微弱的灯光在黑夜中显得有些不安,有些惨白,像是雪的颜色。我无声地抽泣着,想着未来,不知道在恐慌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才把其淡忘。
爷爷的母亲去世了,那爷爷奶奶要吃斋三年吗?我和母亲仍走在那条路上,心里萦绕着这个问题。爷爷的母亲,爸爸的奶奶,我称之为太婆的老太太去世了。爸爸和爷爷奶奶都赶回去处理她的后事,只留下我和妈妈在广州。我对这位太婆并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她那皱如潮水的干枯皮肤,和一张嘴说话时口里空荡荡的模样,以及我每年在过年时,大声地几乎是喊出了拜年的好话之后,她才颤颤巍巍地在爷爷的提醒下塞给我一个红包的场景。除此之外我对她再无印象,连姓什么也不知,只知道她长寿。
其实死亡也代表着又少一个人给我红包了。这样的话我是不敢说出口的,因为不够严肃,甚至有点残忍。可是这就是死亡啊。
过几天,爸爸和爷爷奶奶回到家了。家里倒也没有开始吃斋,妈妈说吃斋那是古时候的传统,现代人守孝都不吃斋了。寒潮暂告一段落,只是那晚街上的静寂气氛,出现在了我的家里。我和朋友用座机“煲电话粥”时也不免悄悄地压低了声音,害怕唤醒大人们的悲伤。
没过几天,寒潮又席卷了这座城市。我看着温度计的液面一点一点下坠,带着家里的压抑持续沉到深渊。夜晚睡觉前,我在房间里听到窗外的北风裹来妈妈的哭声,我害怕地走到父母房门前。房里只开了床头的一盏暖黄色灯,妈妈对着电话一抽一抽地哭着,爸爸把妈妈揽入怀里安慰着。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有种不祥的预感。爸爸告诉我,妈妈的奶奶,我的另一位太婆,去世了。
第二天我们回妈妈长大的镇子奔丧。天气越来越冷了,甫一走出家门,我便感觉到我的脸蛋被抽打得发疼发红,像是洗碗用的钢丝球擦过最柔嫩的豆腐。我飞速地爬上车,车里依旧是静,静,死静,虽有妈妈不时的抽噎声和车开动时的微微噪声,可更衬得冷寂了。车里暖气开得很足,身上已经开始有些微微发热,我把额头贴到凉凉的车窗上,看着窗外的珠江无精打采地顺流向前,一滴一滴的雨珠像是在追逐着温暖,贴在了玻璃上。
中午时分,我们一家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吃饭。还没到春节,饭店门口贴的仍是旧年的门联和福字,半片凄凉的红摇摇欲坠,等待即将到来的年关。饭馆里面只有我们一家,老板忙不迭地开暖气,只是残冷不易褪去,一点一点地先侵蚀掉人的身心,方恋恋不舍地离开,还留下了斑驳的玻璃上一帘水雾凝的幕。
依旧无声。我用指尖悄悄地在玻璃上画圈圈,撷了几滴冰凉的水珠沾在指腹上,羞涩地轻轻颤抖着。水幕破开一个洞,我仍嫌不够,又直接把整只手掌覆上,划擦去那些迷蒙。寒气冰得我一哆嗦,露出了令我吃惊的景象:外面好像有什么东西飘飘而下,看不清。是雪吗?我想。我曾经见过雪。
我告诉大人们,又戴上小手套,震惊地冲到小饭馆的院子里。真的是雪!而且不是那种稀稀拉拉、似有似无的、已经化得差不多的雪,而是真的有颗粒感的、有形状的雪。天上的云是厚重的,把暖阳紧紧地藏起不让人找到,阴沉得像天在生气,但不是电闪雷鸣的震怒,而是冷战。一片一片的小小雪花飘下来,是哀怨的控诉,与沉寂的忧愁。
我仰起头来,看雪花飘飘落下。一片粘在了我的眼脸上,眨巴眨巴眼睛,那片雪花化作了几滴冰水,顺着眼角流下。我摘下手套,用双手迎接那从天堂而来的雪。一片一片,自灰暗来,却又洁白无比。它们把我的手冻得通红,红白相间,在我的手中、我的眼里一点一点化开,那原本分明的棱角逐渐模糊,然后消失成一滴滴水珠,沿着指间的缝隙流回大地里,无声地与我道别。我沾染了一身小雪,回头看我的家人们,他们在看我感受这雪,脸上有一些淡淡的微笑。
雪下得不久,待我们重新启程时,只剩下零星的几点雪花了。而地上的雪花也留不了太久,它们很快就会化成一滩滩冰冷的雪水,流向大树,流向珠江。但是它们一直存在着——因为这是广州百年一遇的雪,所有人都会刻在记忆深处。就算若干年之后,人已不记得这场雪了,还有曾经承载过它们的草木会记得,见证着它们化开的泥土大地会记得,接纳了它们的珠江会记得……
灵堂里有一群群识得的或不识得的大人,摆着一束束洁白如新雪的菊花。一片安静,没有喧闹,只有或大或小,或豪放或低沉的哭声。我站在灵前,想起太婆曾经给我过很多零食,想起她的那座小屋,屋里木柴和炉火的味道。这样一个我记忆里的老太太去世了,她不会再吃力地、结巴地喊我的名字了,我不禁也红了眼眶,掉下了眼泪。我转头,只见妈妈伏在外公的肩上哭,而外公的眼里含蓄地盈满了眼泪。他嘴唇翕动着,是想说些什么的,然而欲说还休,只转头看了一眼灵堂外下过雪的天。
遗体要火化了。我和爸爸坐在一个角落的台阶上,沉默地看着殡仪馆的地面。我回忆着午后的那一场雪,又想着火化炉的火到底有多大,那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火,别说人和小小雪花了,就连两极的亿万年冰川,都能在那样的火里面融化……此时在那边,大概会有噼里啪啦的火花响吧。
突然,我听见一声极大的悲吼,吼透了天边一直阴郁着的云,吼彻了自上次寒潮以来绕笼在我身边的寂静。
“我的妈妈啊!”
是外公的声音。
云层渐渐散开,微微地漏出一点暖阳,仿佛在安慰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
我低头又看向青石铺就的地板,已经了无残雪了,只剩下一道道的水痕,很快也会在新霁中消逝,全无踪迹。
但我知道,也会一直记得,我的童年里,广州的午后,曾经下过这样的一场雪。
余芷茵(17岁) 广东广雅中学荔湾校区学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6日 03版
窗外洒向桌面的一抹阳光,像是流动的金箔在水面上徐徐展开,带来一些并不让人烦躁、反而令人舒适的暖意。我把手放在这金箔之上,用指尖感受那从遥远的一个天文单位以外传来的热烈,心里却不由得想起了2016年的冬季,广州下的那一场雪。
下雪之前,我已经知道那是一个寒冬了。我与母亲曾在那个冬季的一个夜里相依走在街头。寒风吹得实在猛烈,将小路旁商铺垂下的铁闸拍响,伴着呼啸的风声奏成了一支摇滚乐。路边从高处投下的橙黄灯光虽然看似温暖,可它好像也在瑟瑟发抖着。我身上穿的是在广州一年只穿几次的大棉袄,却也总感觉冷意在周身像荆棘一样围困我,将一根根冰锥刺入我的骨缝,避无可避,直抵心扉。我不由得又拢紧了肥大的袖口,贴着墙根,快步跟上母亲的步伐。
猎猎寒风把我身上吹得冰凉,头脑却是热乎乎的,清醒无比,有点像是发烧的感觉。我和妈妈沉默地走着,我能感受到她身上的那一种淡淡的、独属于大人的悲伤。这种悲伤把世界包裹在了一个静寂的球中,没有声音。虽然风声飒飒,偶尔传来单车的铃声,也只是在这个球的外层划了几道无关紧要的伤痕,球里的人和情感依旧是沉得令人害怕。
我心中其实有很多疑问,但我不想打扰母亲的心情。死亡代表着什么呢?这是我最大的疑问。最早认识到的死亡,并不是宠物或者亲人的离世,而是一本绘本。绘本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位老爷爷意外去世了,因为执念未消,化为幽灵久久不离去,最终发现执念是没有和孙子告别,温情告别后老爷爷便消失不见了。这大概是一个很普通的感人故事,可当听语文老师讲完这绘本之后,我却陷入了对死亡的无限恐慌——我突然意识到,死亡就是消失,永远的消失,而我们的现实中没有幽灵,不能死后还去完成未了的心愿,所以死亡就是遗憾,就是离别。
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大概很难理解一个小孩对于死亡的这样一种恐慌感。以至于当8岁的我刚读完绘本后,大半夜跑到父母的房间,抽抽噎噎地哭着说我不想他们死,不想长大之后过着没有他们的生活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我做噩梦了。他们把我送回房间,细致地帮我掖好被子,让我做个美梦。可我根本睡不着,这种巨大的不安持续地使我的心下坠,我开始惧怕黑暗,因为黑暗中有光影在来回走动,好像是鬼的步伐、死亡的迫近。我摸索着打开床前的小灯,微弱的灯光在黑夜中显得有些不安,有些惨白,像是雪的颜色。我无声地抽泣着,想着未来,不知道在恐慌中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才把其淡忘。
爷爷的母亲去世了,那爷爷奶奶要吃斋三年吗?我和母亲仍走在那条路上,心里萦绕着这个问题。爷爷的母亲,爸爸的奶奶,我称之为太婆的老太太去世了。爸爸和爷爷奶奶都赶回去处理她的后事,只留下我和妈妈在广州。我对这位太婆并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她那皱如潮水的干枯皮肤,和一张嘴说话时口里空荡荡的模样,以及我每年在过年时,大声地几乎是喊出了拜年的好话之后,她才颤颤巍巍地在爷爷的提醒下塞给我一个红包的场景。除此之外我对她再无印象,连姓什么也不知,只知道她长寿。
其实死亡也代表着又少一个人给我红包了。这样的话我是不敢说出口的,因为不够严肃,甚至有点残忍。可是这就是死亡啊。
过几天,爸爸和爷爷奶奶回到家了。家里倒也没有开始吃斋,妈妈说吃斋那是古时候的传统,现代人守孝都不吃斋了。寒潮暂告一段落,只是那晚街上的静寂气氛,出现在了我的家里。我和朋友用座机“煲电话粥”时也不免悄悄地压低了声音,害怕唤醒大人们的悲伤。
没过几天,寒潮又席卷了这座城市。我看着温度计的液面一点一点下坠,带着家里的压抑持续沉到深渊。夜晚睡觉前,我在房间里听到窗外的北风裹来妈妈的哭声,我害怕地走到父母房门前。房里只开了床头的一盏暖黄色灯,妈妈对着电话一抽一抽地哭着,爸爸把妈妈揽入怀里安慰着。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有种不祥的预感。爸爸告诉我,妈妈的奶奶,我的另一位太婆,去世了。
第二天我们回妈妈长大的镇子奔丧。天气越来越冷了,甫一走出家门,我便感觉到我的脸蛋被抽打得发疼发红,像是洗碗用的钢丝球擦过最柔嫩的豆腐。我飞速地爬上车,车里依旧是静,静,死静,虽有妈妈不时的抽噎声和车开动时的微微噪声,可更衬得冷寂了。车里暖气开得很足,身上已经开始有些微微发热,我把额头贴到凉凉的车窗上,看着窗外的珠江无精打采地顺流向前,一滴一滴的雨珠像是在追逐着温暖,贴在了玻璃上。
中午时分,我们一家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吃饭。还没到春节,饭店门口贴的仍是旧年的门联和福字,半片凄凉的红摇摇欲坠,等待即将到来的年关。饭馆里面只有我们一家,老板忙不迭地开暖气,只是残冷不易褪去,一点一点地先侵蚀掉人的身心,方恋恋不舍地离开,还留下了斑驳的玻璃上一帘水雾凝的幕。
依旧无声。我用指尖悄悄地在玻璃上画圈圈,撷了几滴冰凉的水珠沾在指腹上,羞涩地轻轻颤抖着。水幕破开一个洞,我仍嫌不够,又直接把整只手掌覆上,划擦去那些迷蒙。寒气冰得我一哆嗦,露出了令我吃惊的景象:外面好像有什么东西飘飘而下,看不清。是雪吗?我想。我曾经见过雪。
我告诉大人们,又戴上小手套,震惊地冲到小饭馆的院子里。真的是雪!而且不是那种稀稀拉拉、似有似无的、已经化得差不多的雪,而是真的有颗粒感的、有形状的雪。天上的云是厚重的,把暖阳紧紧地藏起不让人找到,阴沉得像天在生气,但不是电闪雷鸣的震怒,而是冷战。一片一片的小小雪花飘下来,是哀怨的控诉,与沉寂的忧愁。
我仰起头来,看雪花飘飘落下。一片粘在了我的眼脸上,眨巴眨巴眼睛,那片雪花化作了几滴冰水,顺着眼角流下。我摘下手套,用双手迎接那从天堂而来的雪。一片一片,自灰暗来,却又洁白无比。它们把我的手冻得通红,红白相间,在我的手中、我的眼里一点一点化开,那原本分明的棱角逐渐模糊,然后消失成一滴滴水珠,沿着指间的缝隙流回大地里,无声地与我道别。我沾染了一身小雪,回头看我的家人们,他们在看我感受这雪,脸上有一些淡淡的微笑。
雪下得不久,待我们重新启程时,只剩下零星的几点雪花了。而地上的雪花也留不了太久,它们很快就会化成一滩滩冰冷的雪水,流向大树,流向珠江。但是它们一直存在着——因为这是广州百年一遇的雪,所有人都会刻在记忆深处。就算若干年之后,人已不记得这场雪了,还有曾经承载过它们的草木会记得,见证着它们化开的泥土大地会记得,接纳了它们的珠江会记得……
灵堂里有一群群识得的或不识得的大人,摆着一束束洁白如新雪的菊花。一片安静,没有喧闹,只有或大或小,或豪放或低沉的哭声。我站在灵前,想起太婆曾经给我过很多零食,想起她的那座小屋,屋里木柴和炉火的味道。这样一个我记忆里的老太太去世了,她不会再吃力地、结巴地喊我的名字了,我不禁也红了眼眶,掉下了眼泪。我转头,只见妈妈伏在外公的肩上哭,而外公的眼里含蓄地盈满了眼泪。他嘴唇翕动着,是想说些什么的,然而欲说还休,只转头看了一眼灵堂外下过雪的天。
遗体要火化了。我和爸爸坐在一个角落的台阶上,沉默地看着殡仪馆的地面。我回忆着午后的那一场雪,又想着火化炉的火到底有多大,那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火,别说人和小小雪花了,就连两极的亿万年冰川,都能在那样的火里面融化……此时在那边,大概会有噼里啪啦的火花响吧。
突然,我听见一声极大的悲吼,吼透了天边一直阴郁着的云,吼彻了自上次寒潮以来绕笼在我身边的寂静。
“我的妈妈啊!”
是外公的声音。
云层渐渐散开,微微地漏出一点暖阳,仿佛在安慰经历生离死别的人们。
我低头又看向青石铺就的地板,已经了无残雪了,只剩下一道道的水痕,很快也会在新霁中消逝,全无踪迹。
但我知道,也会一直记得,我的童年里,广州的午后,曾经下过这样的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