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育类型的成熟,重要的不在于外在表达,而是内涵积累。忙于外在表达,难免内涵单薄。希望新一轮“双高”的话语体系更简洁一些,真正回归教育本身,更专注高职教育这一类型的内涵深化与提升。
——————————
随着上一轮“双高”建设落下帷幕,新一轮“双高”建设正蓄势待发,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都陆续解读着新一轮“双高”建设的新变化。作为一线职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笔者心目中所期盼的新一轮“双高”到底是什么?
一盼产教融合更扎实一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新一轮“双高”要突出“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所谓“产教融合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育与产业的呼应,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与生产相呼应,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的选择要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契合,增加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实现真正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光靠学校或企业都还不够,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要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畴,强化政府责任。地方政府则要建立专门的统筹协调机制,从产业布局信息、专业设置导向与政策激励、人才需求规模、企业专家与院校教师互聘、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方面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从深处、细处、实处推动产教融合。要避免文件政策一出,真到推进落实层面就困难重重的现象。高职教育扎根地方办学,为企业培养未来产业大军,哪个地方的产业工人培养越精准,哪个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效能就越高。
二盼话语体系更简洁一些。从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来看,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有发展活力是好事。但与之相伴的一个问题是新概念、新词语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光是围绕产教融合的,就有职教联盟、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开放实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只几年,热闹非凡,但真正能沉淀下来有含金量的却不多。而一线高职教育工作者,则疲于应付,占用了他们大量宝贵的时间精力。事实上,一种教育类型的成熟,重要的不在于外在表达,而是内涵积累。忙于外在表达,难免内涵单薄。希望新一轮“双高”的话语体系更简洁一些,真正回归教育本身,更专注高职教育这一类型的内涵深化与提升。
三盼学校自主空间更大一些。多年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习惯了项目驱动模式,大项目从示范(骨干)校到优质重点校再到“双高”校等,小项目更是漫天飞舞,不计其数。上至学校领导下至老师,主要精力就是围着项目转,报项目、评项目、查项目等。以至院校同行见面,聊的常常是你们获得了哪些项目?有哪些标志性项目?一旦项目在手,“帽子效应”叠加,似乎就可以“一览众山小”了。新一轮“双高”建设,在大方向引领确立以后,笔者希望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真正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特色发展、未来发展等着手,给出学校自己的方案答案,避免千校一面。院校建设发展的真正主体一定是学校自身。
四盼教师育人环境更安静一些。教育仿如农事,唯宁静可以致远。教师更不应该是“战斗者”,而应是安静的园丁。这些年高职发展,项目为王,教师在课堂之外,几乎把所有的工作精力都投入了项目,献给了项目材料,真正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育人的时间反而少了,更遑论从兴趣出发来培养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积累研究成果,反哺课堂。期待新一轮“双高”为教师创造更安静的教育环境,真正从教育规律出发,从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出发,让教师可以静心做事,专心育人,以教师的扎实实践来给出新一轮“双高”建设周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答案,让教师真正成为主角。
五盼学生获得感更实在一些。教育的全部使命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希望新一轮“双高”建设能够真正引导学校围绕学生做好两件事。一件是真正提高培养过程的质量。学生的成长品质,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课堂的质量、实训基地的先进程度、教师的素养和专业水平、各类育人活动丰富程度、对学生的创意支持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质量,要把“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真正落到实处,响应新生代多元化的成长需求。一件是扎实做好毕业生跟踪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评价,不能简单以一个就业数据和若干个优秀学生来代替毕业生的整体评价。学校要真正跟踪了解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胜任情况、所学与所做的差距、薪资待遇情况、生涯发展空间等,然后分析研究,以终为始,校正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以至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通过专注做好这两件事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事,让学生在新一轮“双高”建设的引领下得到最大增量的收获。
期待新一轮“双高”,新在生态,高在品质。行稳方可致远。
(作者系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执行校长)
黄柏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