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跨文化的通病。在全球范围内,“工作狂(workaholism)”都越来越普遍。医学研究显示:当我们不断忙碌、连续加班的时候,更可能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也会下降。大多数职场人或多或少都体验过压力对睡眠的影响,甚至经历过工作带来的焦虑和抑郁。另外,“工作狂”也更有可能遇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面临婚姻矛盾或是亲子矛盾。

  生活在繁忙节奏中的我们,一边为了工作焦灼地忙碌着,一边渴望着工作之外的生活。新年当天,有人发微博说,“我有时候还是会认真看看别人发的年终总结,最神奇的一件事是,除了‘升职了’和‘加薪了’这6个字之外,几乎没有人在自己的总结里写同事、领导、下属、客户、项目。仿佛我们工作的那8个小时都是被抽离的,被隔离在我们认定的‘真正的生活’之外……”

  临近年底,我和一些朋友聚会时,讨论起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焦虑,产生了一个新感触:生活不仅是匆忙的,也是琐碎的。换句话说,当我们长期处于“时间紧、任务重”的状态时,很容易渐渐不记得自己生命的意义,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意义感的缺失,不仅会降低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负面地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掉更多时间。比如,一些年轻人由于焦虑盲目地投入时间提升自己,可这些努力未必能带来实际收益;又比如,社交媒体会让一些人过多关注与他人的攀比而忽视自己;还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地刷短视频,“荒度”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凡此种种,最终使得我们更加疲惫和焦虑。

  当我们试着去追求“真正的生活”时,除了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和探索休闲娱乐项目来追求即时的放松,还可以留一些空间和勇气进行自我反思,也许思考的结果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最终获得更长久稳定的松弛感。如果“生命意义”或者“自我认同感”的概念太过抽象,我们也许可以从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开始探索。比如:

  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身心健康、衣食无忧、家庭幸福、能够积极地影响他人,又或者是其他补充选项?

  在我心里,“成功”要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哪些时刻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快乐或者幸福?

  如果让我用三到五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我会选哪些词语?我信任和亲近的人又会怎样形容我?

  小时候的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年的目标和现在的我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在这一刻,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另一个自我反思与激励的思路,则是和“未来的自己”建立联系。毕竟,自我认同感不仅包括我们对过去以及当下自我的认知评价,还关乎我们的未来。一个可以参考的活动,叫“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你可以自由定义这个“未来”具体是多久之后。正值年初,想必不少人会选择把这封信写给一年后的自己。如果你打算考研考公或是跳槽,也可以写信给完成考试或者入职新工作的自己。静下心来,关掉所有的屏幕,用纸和笔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这封信写得越是真挚热切,我们就越能借助未来自己的力量过好现在的生活,对每一个当下的分分秒秒负起责任,最终达到张弛有度的状态。

  最后,一个小小的提醒:别忘了自我同情。有时,我们在忙碌中没能好好陪伴家人朋友,也有时,我们因为焦虑而忽视了身心健康,这些事情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如果你觉得自己搞砸了,记得抱抱自己。真正的生活,包括常常遇到困难和麻烦,偶尔会犯错误。真正的“松弛感”,就是焦虑紧张也可以,偶尔搞砸也可以。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苍鹭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