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你今年回家过年吗”“什么时候回家”成为我和朋友之间常见的问候语。这几年网络上常说,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回家过年了,但当我和同样初入职场的00后聊起过年时,他们都表示,早已迫不及待。

  我来北京工作刚刚两个月,还在见习期,不出所料已经过上“稳定的穷”的生活,拿到工资,算上房租和伙食费,偶尔再和朋友出去“潇洒”一番,就只能在大晴天的上午躺在宿舍的床上发出和契诃夫一样的感叹: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这时,我远在广州的朋友会很快用不花钱的方式热情回应——给我发来一个“点头”表情包,表示无比同意。没错,她也刚刚上班,上一秒,刚给房东交完房租。

  “挣得不多”是所有职场新人的苦恼。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还是觉得,过年好极了,想要快快回家。

  这一年虽然挣得不多,但升的级、打的怪却很多。

  公司氛围好吗,工作内容我可以胜任吗,怎么和同事相处……走出学生时代,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来到陌生的工作环境,不再有老师的耳提面命,我们开始学着更加独立地成长。

  研究生时期的四川室友小恒毕业后留在广州,进入一家国企工作,独自租房生活。她一边学着和房东交涉,一边学习职场的工作和规则,还要安排自己的独居生活。临近年关,很多周末,她都是在加班中度过,忙得晕头转向。

  刚工作时,每天都是挑战,每个小错误都让她战战兢兢,最开始时还会因为事情没做好在晚上崩溃大哭。转眼终于到了年尾,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都走过来了。历经一番披荆斩棘,她盼望回家过年,能够短暂“卸下压力”。

  高中同学艳玲也一样。从应用统计学专业毕业后,她去了外地的一家银行。刚开始工作,艳玲就感受到,比在学校时“压力大得多”。“在学校偶尔还能摸鱼”,工作后一上来就是轮岗,在客户经理的岗位上,早上8点半上班,下班要等到晚上7点后,面对来来往往的客户,总觉得“没休息好”,过年在家好好休息成了她的愿望。

  于我而言,进入“打工人”作息后,按时上下班成为我雷打不动的日常。难得的双休,也不会动回家的念头,春节就是我为数不多较长的假期。今年过年,看着地图上1300多公里的距离,我心里直打鼓,在春运的大潮中,会有什么突发情况吗?那张回家的车票,我能买到吗?

  我们当然知道,回家后可能要面对很多追问,“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工资多少”……提前头大是正常的反应,毕竟,谁没有一群每年都重复问一样问题的亲戚呢?

  不过,我们00后可不太在乎这些。作为“人间清醒”的一代人,回家是为了见到真正珍视我们,我们也同样珍视的人。

  小恒的母亲去年9月发生车祸,腿受了伤、脚踝骨折,躺在医院里,半条腿动不了。那时她刚入职,闻讯如同晴天霹雳,她想第一时间请假回家照顾,但又觉得不太好,刚刚上班就请假,担心给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最终,她并未第一时间回家照顾,整日心心念念地牵挂妈妈,过年回家成为她的必选项。

  朋友英英对老家的朋友念念不忘。一年到头,在外漂泊的朋友都会回家,她很想知道,朋友们这一年都发生了什么,过得怎么样,平常大家都比较忙,很难有机会聊得太久,而过年时,三五好友,约出来吃上一顿饭,还可以互相问问近况,“聊一聊八卦,分享各自在职场上的经验”。

  在深圳工作的小飞则告诉我,就算回家要面对众人的唠叨,就算要被催婚,就算待几天后可能就会“被嫌弃”,她还是迫不及待想回家过年,因为家是个百分百有安全感的地方,在外面实在“太孤独了”。

  记得学生时代过年,一般还没进入春运,我就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到家后,也才腊月二十左右,春节刚刚奏响序曲,很多事情还等着我和家人一起完成,买年货、大扫除、准备年夜饭……这样美好的日子,当时的我却觉得没什么新奇。直到我真正走出学生时代才明白,过去的20多年,我竟然每年都过着那样悠长、从容的假期。

  今年春节是不再有悠长寒假的第一年。这可能就是物以稀为贵吧,早晨起来就算着回家的倒计时,想赶紧回到父母身旁,尽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做女儿的责任。

  当然,我也想回到家乡的长江边,迎着从儿时起就吹拂我的江风,在冬日干净、明亮的江水旁,呆呆地坐着,阳光会洒在我身上,像是母亲的怀抱。

黄晓颖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