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店既是一个展现青年创业图景的经济现象,也是关乎重振人与人的连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和文化课题。1月11日,围绕青春小店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以及相关报道在提振青年创新创业信心、建构青年创业者媒介形象等方面的作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何晓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青年创业者贾晓萌,展开圆桌对谈。

  中青报·中青网:先请各位老师聊一聊对我们青春小店相关报道的初印象吧。

  马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喝咖啡、看书,还是一些日常消费,都会遇到很多类似的小店。这些青年群体让我们看到更多可能,他们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同一个轨道成长,而是打开人发展的更多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通过报道,让青春小店走到聚光灯下,非常有价值。作为青年创业者,他们可能主要是闷头创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对社会的引领或示范作用。通过“青春小店”这个概念,可以让这个群体对外更具显示度和标识性,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何晓斌:这些报道有助于提升年轻人对于创业群体地位的认可,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加坚定,更勇于去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报道中一些正面的故事,也能为年轻人提供正向的未来感知,感受到社会的认可,感到自己是处在积极向上的过程中,从而增强对事业的信心。通过报道,也能让社会更多人看到这个群体的价值,认识到他们在做的事情对于促进社区连接、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生活多样性的意义,看到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和活力。

  詹新惠:这一组报道,给我的感觉是“四个落地”。一是关注青年、服务青年的理念落地,在报道里体现得非常清楚;二是对国家倡导青年创新创业的宏观政策进行了接地气的阐释,是具有烟火气的报道;三是报道践行“四力”精神,记者跑了很多城市,覆盖面很广,真正走到小店里,去和店主、主理人交流研讨,除了报道,还推出了深入的调研报告;四是传播落地,特别是对全媒体的运用、多平台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青春小店的活力风采。

  中青报·中青网:青年通过开小店的方式创业,有怎样的优势?青春小店对于激发经济活力、开拓新业态有什么独特作用?

  马亮:青春小店的试错成本相对较低,年轻人可以低成本地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低门槛可以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很多年轻人可能对创业有畏难情绪,不敢去尝试,青春小店的报道里也有类似案例。但实际上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创业赛道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可以在试错和迭代中解决,这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青春小店对于发展首发经济等新业态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经济发展是一个求新、求异、求变的状态,小店的形式比较灵活,迭代和创新速度快。这种活力和变化,也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内卷”式竞争,实现各美其美,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选择。

  中青报·中青网:近些年,如何找回“消失的附近”等话题被广泛讨论。青春小店如何以自己为连接点,发展更有活力的社区文化和社群文化,重振人与人的连接?

  贾晓萌:我们的平台叫作“共享际”,“共”是共建的意思,“享”是指互相分享,“际”是际遇和无边无际的意思。我自己特别喜欢去探索世界,也因此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和社群。所以,创业时我们就想,如果能把这些社群和主理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平台、一个线下空间,大家一起去做内容,共同去创造一些有创意的新消费模式,也是对我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

  比如,我们有一家以“纸”为主题的小店,是一群年轻人去中国各地乡村,把传统手工纸收集起来做的一个“纸铺”。我们还会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做一些迭代升级,比如用传统裱糊工艺做一幅画或做成纸灯。小店还会邀请非遗老艺术家参与进来,使其成为一个连接更多爱好者的小平台。

  这些年,我们帮助打造了一些北京老城区的文化IP。这些IP的成功,就是源于它们生长于合适的场景下,由一群有个性的年轻人去发挥创意、激活空间,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打通,吸引更多人前来探店和分享。

  何晓斌:其实城市还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有时即便住在同一个社区,邻里之间也不认识。晓萌刚刚说的这种探索,也是重塑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一种尝试。不管是消费还是工作、生活,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纽结,基于大家的需求和兴趣找到好的结合点,就能够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人连接在一起,让大家有机会进行更多交流。这就有利于加强彼此了解,促进社会团结,让大家找回“消失的附近”。

  中青报·中青网:对青春小店的持续性报道和关注,对于建构青年创业者的媒介形象和社会形象、提振青年创新创业信心能起到什么作用?

  詹新惠:这组青春小店报道,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两个方面,一是展现了该群体积极阳光、充满活力的一面,并将相关故事广泛传播;二是中国青年报社自己也做了青春小店,更具参与性和服务性,能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意识辐射到正在成长中的青春小店,看它们还需要哪些支持。

  关于媒介形象建构,如今,年轻人呈现出怎样的媒介形象和社会形象,确实是需要媒体思考的问题,包括选择何种题材、主题,做一些什么样的报道,这是媒体进行形象建构时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青年报社对于青春小店的持续报道,会让社会深入关注和了解这样一批创业群体,这也是媒介形象建构慢慢完善和积累的过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任冠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1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