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南海之滨,深圳一直被视作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在这座“开放桥头堡”之北,有一朵“迎春花”,四季常开,擦亮湾区窗口,温暖过往旅客。
1月20日中午,深圳北站候车大厅内客流如织,综合服务台前,人声鼎沸,前来咨询的旅客络绎不绝。
“您好,18A检票口请往前走。”标准的粤语播报清晰入耳。只是,原本清亮的声音已有些沙哑。
她叫胡冬红,是一名95后铁路客运员,也是全国青年文明号深圳车站迎春花服务队的一员,刚从感冒中痊愈,便火速复出,来到了“话最多”的综合服务台岗位。一上午,已数不清回复了多少次咨询,感到喉咙不舒服的她,没时间喝口水、吃颗润喉糖,就拿出了扩音器,好让自己的声音让旅客听得更清楚些。
深圳到底有多大?深圳北站又到底有多忙?
深圳只有大约1997平方公里,却孕育了许多顶尖企业,经济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业务遍布全球。深圳北站连接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杭深铁路等多条高速铁路干线,2024年到发旅客突破1.1亿人次,2025年春运第一周发送旅客162.82万人次。路网的“硬联通”,畅通了内外“双循环”,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软联通”。
近年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成果显著,广深港高铁14分钟就可跨越深港,深港“双城生活”从愿景走向现实,“港人北上”“北店南下”蔚然成风。
位于一座如此的现代之城、开放之城,这朵“迎春花”又该怎样答好“语言互通”的考题?
“针对深圳地区人员构成特点和旅客出行习惯,迎春花服务队努力培养深圳通、粤语通、英语通、铁路通‘四通’的全能服务达人,可根据旅客需求,提供出行、旅游等更精准高效的咨询服务。”刚满35岁的迎春花服务队队长周妍岑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高峰期每天要处理600余件遗失物品,这是深圳北站面临的另一道现场考题。
近日,准备乘坐D3112次列车前往福州的宁女士,情绪激动地跑到深圳北站候车大厅综合服务台:“过完安检,我的包被人拿错了,怎么办?”
正在当班的迎春花服务队副队长、90后铁路客运员李乐快速上前,一边安抚旅客,一边安排同事广播寻物。未果,宁女士越发着急。
“您放心,在错拿的包里,有另一名旅客的证件,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信息,找到所乘车次,如果已经发车,还能联系到列车长,然后找到对方。”李乐保持镇静,很快通过铁路客管系统与列车长取得联系,随后,被错拿的行李得到确认。
“谢谢你,我的包已经找回来了。过几天回深圳北站,当面向你表示感谢。”当天23时,李乐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她说,类似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目前,迎春花服务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遗失物品管理”作业指导书。她们常态化安排两名队员驻守在遗失物品仓库,综合运用广播、视频监控、客管系统、大数据等方式,提升找回效率,着力把遗失物品仓库打造成旅客的“解忧杂货店”。
“迎春花开,一路有爱”是迎春花服务队的“花语”。她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月20日,一对老年夫妻被家人送到了深圳北站。老人说:“我和老伴能单独出门了,家里人把我们送到火车站就好,大家都放心。”
“我们已经打造成‘U彩爱心接力圈’,做到重点旅客站内、站外,车上、车下无缝衔接,确保旅客们来到深圳北站,就会感到安心和舒心。”听到这句话,参与服务的迎春花服务队队员、95后姑娘蒋婉妮心里暖暖的。
创新始终是根植于深圳血脉里的基因,深圳北站亦如此。春运期间,迎春花服务队每天处理重点旅客接送工单300余件。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他们探索出特区高铁服务新模式,与列车、口岸、地铁、的士、公交等部门互联互通,设专人、专点、专线接续服务,形成交通服务生态链,勾画湾区“同心圆”。
37名成员,平均年龄27岁,党员占比近70%,在鹏城之北,这朵青春靓丽的“迎春花”,正迎风绽放,要把铁路青年的烫金章节写进春天的故事。
通讯员 马鑫 叶楷 彭国曦 记者 杨宝光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