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工作。红色书信反映的是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加之“小切口、大主题、正能量”的短小轻盈“体态”和温热的人文情怀,使之成为历史的有力印证和重要补充,也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为此,长江大学开启了在红色书信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中讲好大思政课的有益探索与实践。4年来,《信·荆楚》团队跋涉一万余公里,深入革命老区,寻访到300余封红色书信,并深入挖掘和传播红色书信及其背后的革命故事。

坚持讲好扎根荆楚大地、涵养家国情怀的大思政课。正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的才是特色的”,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江大学紧扣地方和学校的特色、紧抓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形成湖北红色书信三课堂贯通育人模式。面向第一课堂在全校开设了一门校本特色思政课《信·荆楚》,围绕“信、忠、爱、仁、诚、义、孝、廉”8个主题,向青年学子解读共产党员英雄模范的红色书信。面向第二课堂,开展红色书信“宣讲会”“有声书”“听读悟”“研学行”等系列主题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实场景中,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练本领。面向第三课堂,与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FM微党课《信·荆楚》,强化年轻态叙事表达和网络互动效应,实现思政课“走出教室、行在路上、伴在耳边”。解锁了思政课全新“打开方式”,将有滋有味的大思政课开在荆楚大地上,让“大思政课”在新时代更“圈粉”,有“味”更有为。

坚持讲好聚焦湖北书信、填补研究空白的大思政课。目前全国有少数省份在本土红色书信研究领域较为领先,但大多仅以收录家书提供阅读为便利,并未对书信作出详细解读。有的学者只收录全国范围内有名的红色书信,没有分地域开展专题研究。湖北以“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闻名于世,存在着大量散落于民间的红色书信。基于此,长江大学形成了湖北省红色书信研究方向,4年来,“信·荆楚”团队坚持做“寻信人”,收集发掘,抢救性保护,将散落各地如珍珠般的书信串成精美的项链;做“解信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挖掘红色书信的时代价值;做“传信人”,发挥专业优势,唤醒红色书信的育人价值,以小切口传正能量、扬主旋律。通过收集湖北省红色书信并解读,撰写湖北红色书信调研报告、公开出版书信研究著作,发表研究论文,开展课程研究攻关,不仅有效填补了学界目前尚无湖北籍红色书信系统研究和著作书籍的空白,而且此项研究联系湖北区域文化,立足于挖掘共性价值,致力于在红色书信中凝练“湖北精神”。

坚持讲好矢志铸魂育人、成就双向奔赴的大思政课。思政课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室范围内的知识课,而是有大格局、大视野的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子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去认识中国与世界。长江大学立足于革命老区特色,坚持红色书信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进红色书信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以红色书信为媒,在“寻信-解信-传信”三位一体传播模式中形成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长途跋涉寻信是德育、体育和劳育的体现;运用理论解信是智育和美育的过程;赴校内外传信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载体。四年来,除集体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和5项省级奖励外,学生们普遍获得了成长:核心骨干成员全部入党;3名学生骨干分别获评“十佳之星”“十佳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这是个人与集体成长共赢的双向奔赴,是青年大学生告慰英模、以优异成绩“回信”,赓续红色基因的写照。

(作者分别系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信·荆楚》特色思政课程助理)

刘小燕 黎娟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2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