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北京大学启动仪式现场。最高检供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李建平贪污受贿5亿多,挪用公款10个多亿,‘小官巨贪’必须严惩!”

“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

……

2024年12月11日,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毓才楼一楼的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19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犯罪检察厅厅长、一级高级检察官张晓津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围绕反腐败工作大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题讲座,这是最高检“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的第14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2023年10月以来,最高检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开展了“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最高检多位院领导带头走进高校,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年多来,最高检组织238名检察实务专家,精选326门检察实务课程走进高校,截至目前,共授课220场,听课师生2.2万余人次。这一活动入选2023、2024年“年度十大检察新闻”。

检校合作推进法学教育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法治工作部门加大对法学院校的支持力度,做好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

“推进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高校是第一阵地,检察机关是重要实践基地。”最高检政治部有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意见》印发以来,最高检携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深化落实,238名检察实务专家中既有最高检业务部门领导干部、资深检察官,又有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讲师,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全面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教学经验。326门实务课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和检察理论研究最新实践成果,内容包括防范和惩治金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危害食药安全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等检察工作。

“法学教育应深深扎根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大地上,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主任、一级高级检察官申国军表示,“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为深化法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高校的法学教育必须与中国特色的司法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法治人才。

菜单式选学送上优质课程

“受贿罪是单一行为犯还是复合行为犯?”“财物由行贿人保管或代持,如何认定受贿属于既遂或未遂?”课堂上,张晓津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从认识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腐败犯罪新情况新特点、检察机关履行惩治腐败犯罪职能三个方面展开,讲解了反腐败斗争和职务犯罪检察工作的相关问题。

在申国军看来,检察实务专家只有带着最前沿的法治实践、最鲜活的法治案例、最生动的教学方案进校园,才能既讲清理论知识,又传授实务技能,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激发自主学习动力,提升法治人才培养实效。一次在中国人民大学宣讲时,一名研一学生听课后的感受令申国军印象深刻,他说,“生活被大量课题充斥,是司法管理这门课让我看到了校园以外、生动鲜活的司法实践,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法治实践成果”。

据了解,在课程选择上,最高检将“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课程做成“菜单”提供给合作高校,合作高校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意愿进行“菜单式选学”。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以“四大检察”为主线构建了课程框架,突出文化法学、公益诉讼、数字法学等学院特色学科,同时,将讲座分别嵌入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文化遗产法、环境法等课程,形成了检察实务专家主讲,专任教师与谈的双师、多师同堂授课模式,部分讲座与学院实务类课程深度融合,纳入了实务课程培养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各高校开展互动教学,增加与谈环节,解答同学疑问、回答同学关切,采用实战演练、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授课,促进提升运用法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西南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黄坚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西南政法大学一贯重视实践课程教学,学校结合检察实务工作需求,开设了刑事检察实务、民事检察实务、疑难案例分析等课程,采取“本校导师+实务导师”双导师制,还原司法实践中真实的法律场景,在授课内容中加入最高检指导办理的一些大案、各级检察院办理的一批典型案例,让学生从办案一线感受检察实务的魅力,了解个案在促进立法和司法进程中的作用。

宋玲表示,他们还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学生获得了多次奖励,实现了合作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据了解,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还将“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授课纳入教学管理,计入学生学分,逐步形成了专门化的新时代法治人才、检察人才培养体系。

法律职业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12月3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闫俊瑛走进中央民族大学。课堂上,闫俊瑛分别展示了索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等工伤保险诈骗系列案件,销假销劣类投诉涉刑线索未移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数字检察案件,展示了数字检察在不同检察业务领域中发挥的独特优势。

“生动有趣”“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了”……课堂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高清华和同学们对数字检察的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后续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以《赴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调研数字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立项题目,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办公室负责人围绕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自2023年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以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同学以相关实务课程主题申请青苗计划、大学生创新项目20余项,先后多次前往检察机关进行实践调研,取得了优异的实践教学成绩。“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的影响从一次课堂走向了长期互动。”宋玲说。

一场场学术研讨,让同学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鲜活的案例和实务课程使我不断开阔视野,更加深了我对法律职业特别是检察职业的认同感,激发了我继续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23级诉讼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孙雨轩说。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刑事检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向燕表示,“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推进了高校法学教育向实务领域深度拓展,检察实务专家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述,将法律条文与司法实务结合,让学生们更直观体会法律适用的理念、逻辑与技巧,弥补了学校理论教学的不足,助力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申国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践过程中,检察机关要健全师资力量选拔机制,让更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检察官走近学生,讲好检察实践故事,同时,健全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机制,让更多法学专业学生走进检察机关,了解检察实践、法治实践,并邀请法学专家学者、年轻法学教师到检察机关挂职,增加实践岗位平台供给,让更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热爱检察工作,既做理论传播者,更做实务领路人。

“最高检还以‘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为牵引,开展‘法学名师进检察’,协调20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6名法学名师走进检察院授课。”最高检政治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检察机关还通过引进专家学者到检察机关挂职、为法学专业学生搭建到检察机关实习的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双向奔赴。在最高检带动下,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检察机关积极与本地高校合作,成效显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