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队发起人熊松宏已经回到了上海,坐在自己经营的小超市里,拿出手机,点开老家同伴们发来的“神龙升天”的视频——“神龙”和龙灯被堆放在村口的小河边,在隆重的祷词和祭奠后,“神龙”在大火中“升天”了。这是一年一度的仪式,象征着辞旧迎新。
“今年因为有事提前回上海了,没能送‘神龙’上天,很遗憾,但又觉得很圆满!”那一刻,熊松宏的眼睛有点湿润。
就在春节前夕,老家一群常年在外的年轻人,突然要组建舞龙队“玩龙灯”。刚开始,我只是有些好奇,甚至有点半信半疑。熊松宏率先在抖音上发布了团队训练的视频,作为“局外人”的我经常在微信群里以调侃的语气给他提点建议,如“摇龙尾的节奏不对”“整体不够流畅”等。因为他舞第三杆,我便笑称他为“龙三哥”。
大年初二,看到他们有模有样地游家串户拜年,尤其看到舞龙表演时他们被鞭炮炸得龇牙咧嘴但依然开心的样子,我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舞龙队队员的年龄相差不大,且清一色都是在外打工的游子。一年365天,只有春节,他们才会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魂牵梦绕的老家。没想到,他们竟然做了一件让家乡“沸腾”的事。
究竟为了什么呢?我开始认真地问他们。他们都说是为了年味,为了找回童年的回忆。40年前他们父辈舞龙时,那种淳朴的快乐与浓厚的年味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一路走来,他们离开家乡,在外打工拼搏,穿梭在熙熙攘攘的都市中。历经风雨,他们一头扑向故乡,却再也找不到童年的记忆。当他们时隔40年重组舞龙队时,猛然发现已是耄耋之年的父辈,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因为龙灯,整个村子一下子“活”了起来。
因为龙灯,老家突然变得可触可感。因为龙灯,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我渐渐明白了,他们口中的年味和记忆,其实是当代人共同的寄托,是一种有家可回的慰藉,是一种阖家团圆的氛围,更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正因如此,每年春节前后,数以亿计的游子才会归心似箭,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传承父辈手中的龙灯、鱼灯、英歌舞等非遗技艺,鲜活的春节随国潮奔涌而来。这是来自血脉的觉醒,也是来自历史的呼唤。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轻人重返乡村之后,不仅开回了汽车、盖起了新房,也把“项目制”“众筹”“公益”等现代管理理念注入非遗传承中,让其演变成更有生命力的文化项目和旅游产品。无形中,非遗展演起到的“集结”作用,改善了一度松散的乡村人际关系,也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找到了恰当的文化载体。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热闹与喧嚣渐渐散去。他们又背上行囊,带着对老家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踏上返程之旅。在打包行李那一刻,每个人心中已满是归家的渴望。
家,就在那个有龙灯的地方!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虞国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1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