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寒风,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邓寒松日前再次带队赶赴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碧泉村,指导碧泉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建设。
碧泉村是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认定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湖湘学派实际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北宋年间就立足碧泉村创办了碧泉书院。6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谭俊岳是全国劳动模范,一直挂念着“湖湘文化第一村”的建设目标。
自2024年4月开始,受湖南省科技厅委托,邓寒松作为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碧泉村的文旅产业发展建设。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此组成了邓寒松、莫武刚、陈书芳等专家以及研究生等16人的服务团队,持续跟进碧泉村文旅产业服务。
把专业课堂搬到乡村
据悉,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以专业角度服务农村社会发展。“那时的设计院是不下乡的。我们学校锻炼学生到下面去,从理论到实践出教学成果。”邓寒松说,最初,他们在江西省吉安市做了10多个村的农村环境建设,慢慢打响了名号。2014年之后,湖南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们把江西的经验带回湖南。
2019年11月,受湖南省新宁县人民政府、县政协的邀请,设计艺术学院120人来到了新宁县清江桥乡桃花村,把课堂搬到了村庄,各专业小组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诉求,和村民畅聊桃花村的未来规划。一个个田园风格浓郁的美丽庭院方案,让很多村民迫不及待地开工改造庭院。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陈飞正好带队调研路过,认真观看和询问了设计实践成果,并予以高度肯定,希望他们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样板。
深入村院的设计实践让同学们对乡村有了更深感受,也带动了村民热爱家园、主动建设家园的兴趣。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还和桃花村的乡亲们保持着联系,继续为乡村民居建设提供设计咨询。2020年11月,桃花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调研设计中,师生们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美丽乡村为谁而建?
2021年,邓寒松带领学生对湖南省炎陵县十都镇密花村开展了文旅资源调研,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绿色森林资源,为该村铺垫了一个天然的避暑休闲基础,但村庄内无避暑配套的休闲环境和设施,缺乏文化娱乐的时代功能,从而影响了避暑经济的发展。他们将调研的方案设想向村委和镇委进行了汇报,建议在村内建设一处集健身、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并最终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
项目一开始,研究生邵微等团队成员没急于开展方案设计,而是驻村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研,重点对前来避暑、旅游的人群展开问卷调查,知晓他们的诉求。他们因地制宜地分析研究密花文旅空间的建设需求,提出的乡村建设措施被当地采纳。经过两年的建设,2023年8月,密花村再次上榜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美育与劳育结合,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2024年10月,设计艺术学院138位学生到湖南省大艺猴张家界写生艺创基地进行调研与测量。该地位于著名的张家界景区西边的杨家界一个原始的景区,地理环境优美,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当地期待将其打造为一个艺术小镇的旅游项目。环境设计专业主办的“助力乡村发展实践成果汇报暨2024首届张家界艺创季启动仪式”,随之在中湖乡举行。学生设计的30多套方案一一陈列,特意请当地政府、文联和村干部,作为校外导师对设计作品打分。
“我们绝不搞虚题假做,真的是到乡镇去上课学习,住在乡下一搞10来天,设计解决问题。不糊弄地方,不误导学生。”邓寒松说,考虑到当前地方政府投入乡村建设经费有限,他们尝试了一个新的途径:带领学生不再做整体大方案,而是直接小设计细施工,师生们直接参与到建设操作层面来。几十个师生分别走进农家,几个人一组包下一个院子,进行设计施工,专业学习+实践设计+动手,全流程结合到一起。
变化在师生们的劳作中产生:一个个废旧漏水的铁锅种上当地的花,成为院子里最养眼的风景;旧房子里各种形状的砖能堆砌成富有美感的装饰;10多根木头为主体搭建的茅草厅,加上石桌长木凳,俨然就是一个朴素的茶舍;废弃的陶缸和朽烂的木头种上绿植,也是别样出彩……
美育跟劳育相结合,让学生既开阔了眼界,也更有成就感。
叶正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