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省份谈科技创新,谈什么?今天,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100多名中外记者“蹲”到了代表们有关科技创新的热烈讨论。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说,纺织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很多人认为传统产业就是“夕阳产业”,但在他看来,“传统产业总体来讲就是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产业”。

他举例,武汉纺织大学研制的无铅医用防护服,防辐射性能超过常规的安全服装,重量却只有传统铅服的1/3左右。目前,这种服装产业化生产后,已在武汉多所医院投入使用。眼下,科研人员正推进纤维编织人造血管的临床转化,将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我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介绍,湖北是长江中游省份,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农业水库,拥有我国顶尖的水利技术团队。

黄艳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长江流域在推进数据要素加工、挖掘和服务方面存在技术瓶颈,服务社会的应用场景也不够多。她建议,湖北打造我国中部地区三算融通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推进数字成果在长江流域进行社会化共享和服务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今天的审议中,有不少来自高校的代表发言。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年,他一直关注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问题。

尤政说,要强化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把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设备产业发展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无论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域人才,还是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或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都需要通过相应的体系来培养,持续输送到产业的关键环节。他建议,凝聚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之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副校长宋保亮常年深耕生命科学领域。他关注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

宋保亮建议,支持湖北布局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整合湖北的医疗科研和人才资源,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中部地区老百姓,发挥中部崛起重要战略的支点作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武汉中心,围绕医疗、科研、养老、金融等具体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产品,提升数字化监管和服务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高效发展和创新应用,提升老百姓健康服务水平。

中部省份谈科技创新,离不开本土资源。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李殿勋说,湖北的创新资源、技术成果和转化时效都处在全国前列,有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我们正在着眼更好解决创新所必需的‘阳光、土壤、空气、水分’问题。”李殿勋说,要促进形成“人人想创新,事事靠创新,处处有创新”的浓厚氛围,对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培育平台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研判,“构筑一个完整的平台体系”。

他还指出,要强化创新服务,包括人才保障服务、金融支撑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服务等,“让阳光更明媚,土壤更肥沃,空气更清新,水分更充沛,这样才能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07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