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也成了委员们嘴里的热词。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别小组会议上,不少委员关注的是,《哪吒2》爆火,为中国电影发展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电影如何越来越好?

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久对记者表示,今年春节档电影的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展示。应该积极在做好两个“加”上下功夫。

王平久说,第一个“加”,是“+电影”,其实就是电影的创作动机要精准,增加电影的功能性。电影不是单一的表现载体,对社会和受众的影响是广泛直接,甚至是持久深远的。

“电影在创作生产之前,一定要把基础打好。要什么?不要什么?一定要精雕细琢,精挑细选,充分论证,谋篇布局,想清楚社会、市场、受众的需要,不同的电影题材润物无声地表达积极的价值观。”他分析,“内容为王”成为中国电影的时代特征,过度工业特效、过度商业添加、过度喜剧娱乐、过度消费情感很难被受众接受。“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从中华优秀文化和时代发展大潮中寻找电影元素。”

王平久提出第二个“加”是“电影+”——上映前后的传播和拉动,让电影的价值最大化。

电影是工业化产品,具有鲜明的传播功能和市场化特质。把电影的宣传和营收成果最大化,是衡量电影高质量的重要方面。

“电影的价值,除了影片本身,还有产业链广泛延伸,融合面越来越多,带动面越来越宽。用电影这个载体把更多行业产业紧密联动起来带动宣传、拉动消费。”他说,比如,国家电影局主办的“跟着电影游中国”“跟着电影品美食”等活动,在各大城市火热进行。电影产业可以尝试和更多部门、领域跨界合作。

“电影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作用显著。电影的周边衍生品市场非常广阔,知名电影人带来的流量价值也是巨大的。要讲好优秀电影上市前后的故事,想好加什么,怎么加,让电影的宣传、票房和电影的产业价值相辅相成。”王平久说。

“中国IP”出海,为世界动画创作带来了更多东方美学的启示。

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莫华伦表示,《哪吒2》以动画形式演绎中国传统故事别具一格。影片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故事融入幽默精彩的故事之中,将中国故事播撒至全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靳东认为,《哪吒2》给电影同行带来启示:不管是动画片,还是我们真人拍摄的故事片,都需要更好的内容,都要符合艺术创造规律。“有好的剧本,好的内容,拍出好的成片,不管哪儿的观众都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

“在深度应用于影视、游戏等文化工业背后的当代数字技术与文艺内容的创作、生产之间,《哪吒2》找到了有机的平衡机制、实现了创新性的探索开拓。”孙佳山说,《哪吒2》证明,观众能感知到创作者、生产者是否真正用心去创作生产,“票房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0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