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港区代表围绕人才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聚焦如何发挥香港独特优势,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与科技创新。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人才作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要素,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等政策,成为港区代表热议的焦点。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人才有意愿回流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指出,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她表示,香港有5所大学位列全球百强,在科研人才培育方面成绩显著。香港高校国际化水平高,与国际交流紧密,具备吸引高端人才的条件。香港还积极建设国际交流平台,举办高水准的国际会议,展示了香港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国家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叶玉如说。

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资源是香港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要渠道,法律服务领域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国际化潜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梁美芬表示,香港是全球唯一的以中英双语为法定语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国家推动国际调解院未来总部落户香港,为香港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独特优势。

她建议,香港要为国家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应对国际纷争,参与国际谈判。

香港具备国际化人才的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也是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叶玉如指出,香港能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市场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创新科技发展,产生协同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表示,在职业培训方面,香港应借鉴内地定向培养人才的高效模式,按市场需求快速培养适用人才。此外,可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互通,探索建立“一试多证”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通过大湾区职业资格互认运作机制,加速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常委李圣泼认为,香港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他建议,从“港人港税”试点加速向“湾区全境港人港税”及“香港人才香港税收”转变,推动国际高端人才到内地创业就业,通过降低跨境就业的税负吸引更多人才;全面优化职业资格互认协调及认定机制,打通流动障碍,打破地域限制,加速制度规则的融合。

“人才是实现香港与内地科创等各领域合作的关键,国际人才更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全国人大代表、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冼汉迪建议: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设立“一站式”政务窗口,提供工作许可、居留签注等快捷办理,提供粤语、英语等多语种服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安琪 石佳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0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