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安徽代表团的多位代表提到“创新”。

“一批原创性的科创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提示大家关注今年的3件事。

第一件事是今年1月20日,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完成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个成果使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又往前迈了很大一步,特别是如果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的目标,将会带来新一次的重大能源革命。”梁言顺说。

第二件事是3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大成果,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研制成功,处理特定问题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这个计算速度比美国谷歌去年10月发表的最新成果快百万倍。

第三件事也是3月3日,科大讯飞星火深度推理模型X1完成升级。作为当前唯一采用全国产算力训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在模型参数量比业界同行少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其数学能力全面对标DeepSeek R1和OpenAI o1,在中文数学各项任务中均实现了领先。

安徽的科学家们已着手这几大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这样的畅想:当人工智能算法和量子计算结合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大模型所面临的算力瓶颈问题。当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那样无所不在时,大家担心的推理和训练成本所需要的能源供给问题,则有望通过可控核聚变解决。

在刘庆峰看来,在本轮通用人工智能大潮中,要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不仅要从工程效率上进行创新,还要在算法和源头技术上敢为人先。合肥在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和可控核聚变上都具备独特优势,可以代表国家在这样的关键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深受鼓舞。

郭国平从事量子计算研究20多年,在他看来,量子科技是世界前沿科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他告诉记者,如果打个比方,传统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这3种不同的算力方式,分别相当于“机关枪”“火炮”和“导弹”。安徽具备建设中国乃至全球量子计算科技和产业双高地的良好基础。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接连发布让安徽的发展更有底气。2024年,安徽省GDP增长5.8%,增速并列全国第三。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列出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49%,2024年一年增加7533家;科技贷款余额从“十四五”初的1525亿元,增至2024年年底的755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科技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43.6%、16.1%……

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倾斜,不是空话。“我们说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但是到科技厅评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传统的科技立项评委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居多,来自企业的评委比例很少。所以一到投票的时候,企业就‘不占便宜’。”王清宪直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安徽开始大量增加来自企业的科技人员作为评委,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激发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的增加也带来了就业的增加,高质量的就业反过来又促进了创新生态的优化。”王清宪列举了另一组数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省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新增了407.7万人,增速、增幅居全国第一,增量居全国第三。去年安徽净回流的就业人口15.7万人,是上一年的2.3倍。

“增加的是就业人口。回流,说明就业的质量提高了。”王清宪表示,这些数字都能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实实在在的。

王清宪说,安徽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构建优质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有效机制。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通道,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推动“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更多挺进“蓝海”的新增长引擎。

本报北京3月7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08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