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包河区包公街道开展“小小非遗铺 童心筑梦行”公益市集志愿服务活动
新时代志愿服务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从“一老一小”等各类特殊群体的精细化服务,到重要节庆节日、重点领域的主题志愿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有效地把满足与引领群众需求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在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包河区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扎实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自开展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以来,合肥市共入选35个典型,其中包河区连续8年入选,共入选15个,于2019年成为安徽省首个实现全国“四个100”大满贯的县区。全区共获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302个,其中国家级29个、省级77个、市级196个。连续4年举办区级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共培育20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志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包河区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核心,充分发挥街镇、社区、小区等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两委”进小区、党员志愿者到社区报到等方式,把“居民所需”与“党员所长”紧密结合起来,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志愿服务第一线。全区到社区报到党员志愿者1000余名,“渡江英雄马毛姐”红色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安徽省委党校“党校好声音”志愿服务队获评安徽省2024年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党委将志愿服务融入网格日常管理,纳入主题党日、党员教育内容,提升党员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挖掘先进典型,开展“党员先锋岗”“星级党员”评选,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滨湖世纪社区党委持续完善“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依托楼栋大厅实行“一楼见”工作法,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例如,融荫网格党总支2024年度开展政策宣讲、健康义诊、七彩楼组建设、安全巡查、矛盾调解、特殊人群精细化服务等一系列“志愿服务进小区”活动100余场,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建设
包河区致力于推动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发展。2017年12月,成立了区级志愿服务联合会,由全区热心志愿服务的单位、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联合会以“联合、服务、促进、交流”为原则,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整合辖区社会资源,统筹重点工作,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落地生根、落地见效。
品牌化建设能显著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大圩镇“文明卫士”群防群治志愿服务队多次在“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大圩马拉松文化节”“合肥美食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保障,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场,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荣获2024年度合肥市群防群治大比武竞赛二等奖。
志愿服务的“品牌”,不只在于队伍,也在品牌活动、品牌项目等各个方面。作为省级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芜湖路街道太湖新村社区立足群众需求,打造一批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如“梧桐新语理论宣讲”“家校社共育”等,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做好事”的事业中来。
2025年3月5日,包河区开展学雷锋纪念日主题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标准化流程观摩学习
在机制建设方面,包河区坚持把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广泛发动机关党员干部、“两企三新”领域群体、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志愿服务,组建各类志愿服务队伍600余支、注册志愿者21万余名,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社会工作部牵头、行业部门和镇街联动、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重要力量的工作格局。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急救知识、心理咨询、法律科普等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构建考核激励积分机制,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方兴社区建立“大积分”管理机制,将兑换内容拓展为青年夜校课程、上门家政、入户义诊、中医理疗、心理疏导等,定期举办“最美志愿者评选”“骨干志愿者拓展”等活动,全面“积”发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凝聚多方志愿服务力量。
积极探索“阵地+项目”的志愿服务模式
包河区拥有丰富的公共服务场馆资源。近年来,围绕“文”“科”“生”三大主题,以“阵地+项目”模式推动志愿服务走深走实。这些公共资源独特的文化禀赋与志愿文化交融,形成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特色优势,并带动更多的单位员工、社会成员以志愿行动传递正能量和影响力。“中铁四局关爱农民工幸福工程”“省图书馆残障人士读书文化日”等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徽商集团“乡童书愿”文化课堂公益项目获评安徽省2024年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围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和学生课后服务“托管难”等问题,统筹全区59所中小学党员教师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先后策划实施“彩虹有约”“党建引领·家校共育”“孺子牛”等志愿服务项目,10年来参与服务志愿者达2000余人,累计服务达10余万人次,其中“彩虹有约”志愿服务项目获安徽省第六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今年“3·5”学雷锋纪念日,“湖畔少年团”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推动全区各中小学建立“一校一站点、一校一服务、一校一品牌”志愿服务机制,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包河区志愿服务联合会综合利用20余个志愿服务站点资源为基础支撑,策划实施“科里科气”走包河项目,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阵地、环境保护绿色空间、科技体验神奇世界、公益服务实践平台、法制教育良好环境。
包河区图书馆书香门“递”志愿服务项目旨在解决肢残及视障读者办证难、借阅不便等问题,志愿者与这些特殊读者“1+1”结对,送书上门,提供伴读及线上听读服务;每月举办阅读沙龙,开展配音秀、无障碍观影等活动。该项目获评2024年合肥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截至目前服务时长共3300小时,服务对象217人,培育出40名朗诵爱好者、15名情景剧表演者,帮助6名封闭对象积极融入社会。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志愿服务的社会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包河区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志愿服务平台,引导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有南来北往的旅客,就有多种多样的需求。合肥高铁南站作为华东四大高铁站之一,着重在“软服务”上发力,联合“社会+政府+市场+个人”四方力量,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爱在南站”金字招牌,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交通枢纽综合服务标准化示范案例,策划实施众多优秀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3月5日,包河区“学雷锋 做志愿 服务改革建新功”主题活动走进合肥南站,现场观摩体验红枫志愿者标准化上岗流程,推进全区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以组织建设推动队伍发展和能力提升。
2025年3月5日,包河区同安街道开展“社区义诊”志愿服务活动
包河区“一湖十河”岸线长度达115.48公里,为持续提升河湖管护水平,邀请100余名市民河长共同参与河湖管护,组建“河你同行”志愿服务队,打通河流管护“最后一公里”。从发现问题、上报问题、职能部门处理回复,全程监督形成闭环,不断扩大河湖治理管护社会参与面,营造全民管水、治水、爱水的良好氛围。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精准培育志愿服务项目
包河区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发力,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连续开展四届社区公益创投,累计投入资金约2045万元,近500个社区微公益创投项目成功落地实施。包公街道“乐活社区”专项基金面向辖区社会组织培育开展志愿服务、社区协商、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等类型项目。累计投入141.38万元,落地实施140个微项目,培育4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特殊群体、环境治理、矛盾调解等方面作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包河区积极发挥榜样力量,注重挖掘和培育优秀志愿者典型,全区共有82人荣获市级及以上各类个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在滨湖世纪社区,昌贵网格以“物业+社工”小区治理合伙人计划作为书记项目,整合资源引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治理,解决了电动车停车位不足、电梯维修等热点问题。琼临网格“刘阿姨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提供代买代办、健康监测等服务。同安街道通过社区、物业、平台三方共建“骑手友好社区”,因地制宜拓展“歇歇角”“幸福驿站”等服务空间,开展义诊、理发、文体活动等暖心志愿服务,将新就业群体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重要力量。义城街道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队长姜清泉17年义务打捞水草、垃圾6000余吨,护河巡河里程2万余公里,投身蓝藻治理攻坚,用实际行动助力“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从项目培育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动员到社会动员,包河区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创新实践“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温暖,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受助者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助力激活现代化基层治理“微动能”。
(信息来源:合肥市包河区委宣传部)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26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