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致力于培养具有体育精神、服务人类健康的高素质体医融合应用型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体医融合教育新模式

学院总结长期服务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的经验,通过人才培养固本体系、学科建设重点体系、科学研究提升体系等九大工程,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创立了具有鲜明“体医融合”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构建“四模块、四层次”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学院从基础、临床、科研三个维度,将“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职业素养、“强基固本、突出特色”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传承、勇于创新”的科研思路融入课程建设,形成“专业基础、体医融合、医学思维、职业素养”四个课程模块,贯穿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验实训、临床实习”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其次,打造兼具临床和运动队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学院实施“重老、强中、助青”计划,通过师承制,让年轻教师跟随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学习临床技能和学术经验;借助人才托举工程、名师培育项目等举措,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其中90%以上临床专业教师拥有奥运科医保障经历。这些教师不仅是教学骨干,还涵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人选、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专家。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推动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

实践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能够突破理论知识的局限,全方位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落实“以本为本,学科领航”实践育人理念,学院将教、科、临、产有效结合,重点打造协同、共享、创新、国际化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课程建设、实践训练、技术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进行全员育人,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塑造三个层次定位培养目标。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学院秉承“重实践、练思维、提能力”的实践教学思路,构建“一体双翼”实践教学体系。“一体”是以“实验-实训-见习-实习”为主线,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践学习路径。“双翼”分别是第二课堂及创新创业、国家级运动队实践平台,通过组织各类学术活动、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院整合“学科发展、服务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通过协同联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学科发展平台方面,学院依托教学、研究所、医院资源,搭建教、科、临相互协同的平台;在服务保障平台方面,依托国家奥运科技攻关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资源,搭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应用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依托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奥运科技攻关服务基地等资源,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强化医德医风培育,塑造德才兼备医学人才

医德医风培育是学院塑造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关键所在,为学生筑牢从医的道德根基。为此,学院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为祖国医药卫生体育事业奋斗终身的职业理想。

首先,学院秉承“怀贤风骨、德术双修”的院训,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发扬运医文化。例如举行郑氏流派教师传承、学生怀贤班跟师学习、怀贤大讲堂、怀贤论坛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名老专家的学术经验和医德医风,既传承体医融合的学术精髓,又营造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体医融合守正创新氛围。

同时,学院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将体育的育德作用与医学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为使学生凝聚形成“体医生”独特的精神品质,学院用“以体养德”的中华体育竞技精神,滋养学生的精神之“根”;用“以医从善”的先进文化和医学文化内涵,以体育精神铸魂,持续深化医学生德育培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在体医融合发展进程中成效显著。文化育人成果突出,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获批四川省首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在校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和体育行业表现出色,学院培养的队医人才广受行业认可;实践成果斐然,构建竞技体育科医服务模式助力奥运,推出体医融合方案服务全民健康,社会服务品牌良好;行业影响力扩大,通过主办学术论坛、期刊等,吸引交流学习,人才培养模式等被主流媒体报道,在整体融合领域发挥示范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在“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中,通过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实践育人举措、厚植家国情怀,为体医融合事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未来,学院立足既有优势,深挖潜力,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探索体医融合的全新模式与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3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