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进步繁荣的根基所在,当下中国社会,青少年被智能数字媒体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原生态自然空间压缩等“现代性”所裹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战略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文化与青少年叠加的发展视野下,作为美育核心载体的艺术教育正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动力,也成为国家现代化征程一路扬帆向前的一把关键密钥。

面向青少年的新时代艺术教育政策导向与使命

从词源学视角考察,“艺术教育”这一复合概念呈现出独特东西方文明审美旨趣的智慧交融。在东方语境中,“艺术”作为整体概念其原初内涵指向技艺才能体系。但随着中华文明演进,“艺术”逐步升华为创造性活动的精神载体。在西方文明源头,拉丁语“ars”所衍生的“art”概念,历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淬炼,最终完成了从技术范畴向美学创造的本质飞跃。这种东西方跨文化的概念最终嬗变为蕴含“创造内涵”的同一核心要义,并以此为当代艺术教育奠定了“技艺传承”与“审美创造”的双重基因。因此,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技艺传承”与“审美创造”特质的艺术教育应在创造健康社会之场域担负起新时代使命。实际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格局中,教育已超越传统知识传递功能,演进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动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优质教育体系。在其中,艺术教育则被赋予“全生命周期美育浸润”的较高战略定位,这一顶层设计深刻回应了全球教育范式转型的核心命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正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重构者,亟需通过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等多维属性并存的艺术教育激活青少年个体的审美感知力与创造性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群体的情感、趣味、气质和胸襟,激发青少年群体的积极精神面貌和美丽心灵养成,以此服务国家持续向前的发展。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造性提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构建起“认知-表达-创造-认同”的立体化培养框架。在基础教育的实然场域,存在艺术课程边缘化、师资结构性缺编、评价体系功利化等现实困境。政策文本与实践场域的这种背离,则进一步揭示了艺术教育改革的现实导向在于课程体系再造。目前看来,有效的课程再造机制在于构建“三位一体”改革体系,首先,通过校地合作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机构的协同培养机制;其次,借助AI技术搭建艺术教育资源云平台;最后,依托项目制学习重构艺术课堂生态。在前述艺术教育课程再造的基础上,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还必须超越“技法训练”与“美学熏陶”的二元对立,在沉浸式艺术体验中培育青少年对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等的多维“美”的充裕感知能力。当教育者赋予“自我”以“美的启蒙者”身份,就能以“自己”为方法,引导青少年用艺术思维解构现实、用审美眼光来观照“现实生活世界”,最终实现从“技艺传授”到“生命滋养”的教育升维,助力中国新时代艺术教育终极使命的形成——即是面向青少年的新时代艺术教育体系发挥全然之效,在中国场域锻造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全球审美视野的“完整的人”。

青少年艺术教育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协同发展

青少年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体积极价值观的形成,更会成为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强国战略的协同发展,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必然,更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使命。文化理解作为艺术素养的核心维度,是青少年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对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认知建构过程。它主要体现为三个递进层次的深层结构:第一,基础层面:个体对艺术活动中的文化表征进行审美感知(主要涉及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直接接收。比如,从绘画作品中领悟自然之美,从音乐中体会生命律动);第二,中介层面:通过历史洞察,青少年个体能够将艺术表现与文明演进联系起来(要求青少年具备一定的文化史知识,在了解艺术发展脉络后,能够分析其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价值);第三,高阶层面:在辩证阐释中,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包括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更涉及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前述这些层次共同构成了青少年文化理解能力的完整体系,为其未来的文化参与打下扎实基础。

从实践性发展维度,青少年通过接受艺术教育,能够在历时性文化坐标中构建科学的历史认知框架。比如,在中国场域,当一个青少年站在承载中国灿烂文明的丰富的壁画遗存前,他或她因为艺术素养的养成不仅能感受到色彩与技法的美,更能理解到宗教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哲理——这一过程就必然使其在时间维度上建立起对中华文明的内在认同。另一方面,依托传统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构,在共时性文化比较中,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能得到加强,健康包容的价值观也得以形成。此外,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文化场域中,艺术教育存在创新文化转译机制——既要守护中华美学精神的DNA,也要激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从而在文明互鉴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青少年在国际场域吸收外来积极文化的同时,更需要坚守文化自信,在对话中保持自身特色。这种平衡既体现在艺术表现上,也反映在价值观念中。青少年因为接受完备的艺术教育而达成的艺术素养,能在这个时代同步衍生出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不仅增强其文化自信,也为其在参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中呈现出中国智慧。

面向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共生

面向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共生,是新时代艺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当前,艺术教育正经历着从单一学科向跨域融合的范式转型,即是构建以艺术为联结纽带的学科共生系统。这一创新性教育生态的建构,既遵循知识生产的整合性规律,也回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复合型诉求。研究表明,当艺术作为“认知催化剂”介入跨学科场域时,其就能够通过审美移情机制激活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共振,在“解构-重构”的过程中催生创新性认知图式。

实际上,艺术(学)教育与心理学、环境科学、文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系列实证研究表明,通过艺术介导的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压力、提升其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激活个体的认知发展。笔者曾参与南京LM艺术机构循环开设的为期3个月的生态艺术工作坊,并在工作坊的工作开展中纳入研究视角,采用“自然观察-生态叙事-艺术创作-社区展演”四阶教学模型,运用前后测对比与追踪访谈法,发现实验组青少年在自然亲密度、环境素养等维度呈现出显著提升的效果。南京LM艺术机构这种将心理学视野下的环境认知转化为审美体验的教学策略,验证了艺术教育与心理学结合在环境科学范畴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更具创新性的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也正在参与重塑教育模式。该机构还在艺术教育与文学的跨学科融合实践中创新性构建了“文学意境下的诗文转译(艺)”教学模式(《母语之美——诗是什么颜色》课程)。该课程通过系统化的诗歌文本视觉化转译策略,引导青少年运用多模态艺术语言对古典诗词进行符号重构与意境再生产。同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证实这一教学在文学文本深度解读及传统美学范式认知两个维度呈现显著性提升。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了自主探索艺术语言的新载体。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在AI技术支持下,学生在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自我感知层面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AI赋能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技术工具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也得到完善。这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教育创新的路径开辟了新的可能。总体而言,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到复合,面向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共生现象正预示着艺术教育在向着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发展方向迈进。

延展讨论

新时代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再造及其对于青少年群体高质量发展促进的探讨,不仅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当前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将推动艺术教育创新路径与青少年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生态层面来看,新时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需要走出传统单一学科定位的局限,在跨学科融合共生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整合性的“高校-机构-社区”创新共同体。因此,在知识生产与转化闭环体中,高校作为知识创造者的角色将更加突出,同时社会实体成为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平台,而社区则为艺术教育深入基层、服务更多青少年群体提供了丰富渠道。最终,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就能推动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与创意实践能力形成的深度融合。这种多维度、多层面的推进策略,也将为面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更加坚实的本土“文化”基础。

(作者汪瑞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学博士,郭未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瑞 郭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