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软件人才为奋斗目标,遵循“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共赢”实践教学理念,系统构建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质量软件人才。

  党建引领 开启人才共育新模式

  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服务数字中国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

  学院以校企支部联学联建为抓手,以双师队伍建设、微方向课程实训、学生实习实践、校企协同创新为重点,将党的领导贯穿育人全过程。学院教师党支部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党支部依托联学联建机制,组织集体备课、重塑课程体系,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打造项目资源库,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理论学习-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良性互动生态。

  同时,学院坚持培根铸魂、文化育人,携手东软等领军企业开展系列活动,营造“聚力科技报国、共创数字未来”的浓厚氛围。2023年以来,软工教师党支部联合东软临时党支部开展“1024程序员节”“东软教育杯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坚定学生建设数字中国的信心。

  过程共管 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适应人才队伍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在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学院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通过开展高水平教学研讨活动,共同设定专业微方向和制定课程大纲,真正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让企业项目案例与学校培养方案有机融合,驱动学生投入实践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形成“2+1+1”的分阶段全栈全程校企合作链条,打造出“产出导向、项目贯通、校企协同”的校企合作模式。“2+1+1”培养模式聚焦于学生的企业见习和实训环节,通过亲身体验企业实际运作,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助力他们构建清晰明确的职业认知框架,培育积极向上的就业观念。

  在参与企业实训期间,学院采用“1N2N”企业项目嵌入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实战能力开发与培养。该体系以项目实战为导向,以学徒制为核心,由1名企业工程师带领多名学生,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实践和产业实际项目交付训练两种模式,助力学生实现从学生到产业工程师的身份转变,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成果共享 实现校企合作新共赢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汇聚多方育人资源,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学院以平原湖独立校区为依托,建设42个课程实训室,可同时承载2400名学生进行真实企业环境实训;通过将企业真实案例、训练环境、业务需求和真实数据形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案例资源,精心构建多门课程能力综合的“集成项目”。

  学院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河南产教一体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三方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室及创新创业平台,创设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共建、资源共管、生态办学、协同育人”的管理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每年联合培养学生2000余名;携手东软、超聚变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与河南产教一体研究院共建资源共享机制,累计开展支部联建活动30余次,为河南信息产业培养了一批素质强、技能熟的软件人才。

  学院育人取得硕果,学院学生累计斩获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85项;在2023年首批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考核中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获评为“优秀”。

  责任共担 开展产教融合新探索

  学院聚焦国家战略、锚定行业需求,坚持责任共担,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数字中国建设。

  学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课程实训与专业实习紧密衔接,实现学校企业、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

  同时,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师资共管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理论武装,开展行为准则研讨,弘扬优良师德师风;坚持“三个零容忍”(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和安全事故零容忍),做到“三个全覆盖”(师德师风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全覆盖)。

  学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发展,实现了从合作初期的1.0模式,即聘请企业师资授课、组织学生赴合作企业完成项目实训的模式,发展为校企联合课程实训的2.0模式,再到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河南产教一体研究院共建数字科技现代产业学院,全面开展科教融汇和协同育人的3.0模式。面向未来,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将紧跟数字中国建设步伐,紧密对接行业前沿需求,持续深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协同育人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应用型软件人才,书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信息来源: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