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0年11月19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小调查
首页->> 中国青年报

   

热点聚焦
关注农业农民(下篇)
2000年11月19日 00:18:51

王东京

  必须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再一个任务,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消化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是一次发展难得的机遇,久拖不决,路子会越走越窄。中央提出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就是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

  农业现代化,前提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到哪里去?有些同志认为应发展大中城市,因为投入产出比更高一些,经济上更划得来。如果是单笔算账,这是对的。但从总体看,还有一个合理布局的问题。大中城市的确需要发展,但众多的小城镇同样不可或缺。好比是一个个体户,想靠搞运输发家致富,明知道大卡车挣钱更容易,可手头没有那么多资金,从“小四轮”干起也未尝不可。再说大城市“门槛”太高,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如果到北京城来买房,恐怕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去。即使大家都有能力在城里买房,也不能都往大都市里挤。前几天有一则消息说,一年365天,上海人满打满算只能呼吸22天的新鲜空气,污染太严重,这就是“城市病”。相比之下,发展小城镇可能更有“群众基础”,因为进入成本低一些,不会像大城市那样形成过重的人口压力。

  转移农业人口,并不是一个简单搬家的概念;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人口问题。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哪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振兴城市经济,再反过来带动农村的发展。但振兴城市经济,资源得相当集中,核心是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农村是地广人稀好一些,更有利于搞规模经营,城市则正好相反。人口太少,没法聚集足够的资源,维持城镇的运转,也没法创造够格的需求,激活城镇里的生产要素,更别说辐射周围的农村。我曾到过北方的一个小镇调研,它其实不过是四个连成一片的村子。镇上没有多少人口,因此工商业很不发达。农民要卖点农产品,买点生活用品,主要靠赶集。赶集的人一走,光指望镇上的居民,卖不出多少东西。这样的城镇,人口太少,自己发展都成问题,辐射功能就更有限了。

  发展小城镇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今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放开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户籍限制。这是个重大进展,对发展小城镇会是个不小的促进。但小城镇真要把人口聚集起来,必须得有产业才行。让农民来了有事可做,比种田赚得多,他们才有可能在镇上定居下来。现在有些地方,一说建设小城镇,把乡政府的牌子换成镇政府,就万事大吉了。好像改了个名称,就实现了城市化。其实远非如此。连古人都知道,城镇是和商业联系在一起的;商人多了,各自找到固定的地点,久而久之成为店铺;店铺很多,在道路的两侧,中间称之为“街”,街连街就是镇。这个解释,只考虑商业,因此不一定全面,但里面蕴含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兴镇先兴业。只有工商业发达了,才能吸纳人口,聚集资源,城镇才有奔头。珠江三角洲短短20年间,在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涌现出中山、东莞等20多个城市、近500个小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3倍,不仅安置了当地的农民,还吸纳了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反观个别地方,不是在以业兴镇上下功夫,而是浮在面上,盲目跟风,乱上规模。有的甚至不惜动用强力手段,逼迫农民把好好的房子扒掉,统一到镇上去建房。结果还是留不住人,唱了“空城计”。

  小城镇要有大发展,但不能缺乏规划乱“刮风”。这些年,小城镇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你建医院我也建医院,那边弄一套供水系统,这边还得来一套。大家都搞“小而全”,结果谁都吃不饱肚子,更上不了档次。垃圾、污水没法处理,基础设施上不去,“进门绣花鞋,出门穿雨鞋,死人抬不出,活人进不来”。这种状况不改变,肯定会影响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规划的另一个结果是小城镇建设过于雷同,没有特色,可别小看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宝贵的经济资源。世界2000年经济论坛年会是在达沃斯召开的,达沃斯只不过是瑞士东部的一个小镇,人口1万有余;但人家搞得有特色,是欧洲著名的滑雪场;因此能吸引包括克林顿在内各国政要和1200多名商界巨头,到那里去商讨天下大事。接待这样一个会议,达沃斯既赚了钱,又扬了名。这就是特色出效益的例证。搞城市建设,不同于搭积木。一旦建成,即使失误很大,也不好推倒重来。因此规划很重要,但做好了也不容易。这里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行政干预太多。一位搞规划的朋友跟我倒苦水:“规划就是向权力讲述真理。”通不通,就看领导的水平了。李瑞环同志讲:搞建筑的最怕碰上不懂、主观、有权的领导。不懂不可怕,不懂、不听别人的意见才可怕;不懂、不听意见,但说了不算也无大害;最可怕的是那些不懂、主观加上有权‘三位一体’的人,其破坏性常常是无可弥补的。

  发展小城镇,管理是个大问题。虽说农村的生产是相对封闭的,但生活却是开放的。农民家庭没有秘密,哪家夫妻吵架、婆媳拌嘴,四邻都听得见。这是个熟人社会,管理起来相对容易。即使一下子不到位,还有风俗习惯、家族传统做屏障。可城镇就不同了,人口多了,彼此之间不一定熟悉,管理就成了一门大学问。什么是城市文明?抛开物质条件这一面,不过是适合于城市生活的一系列规则。如果规则及时建立起来,执行得好,可以提高文明水平,又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管理不好,那问题可就大了。

 

 

关注农业农民(上篇)(2000-11-05)
关注农业农民(中篇)(2000-11-12)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注册会员
(本站注册用户请将此复选框钩掉,并输入在本站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发表评论) 
 
查看文章评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